特约内容

中大建筑学院推动乡郊复育 以共创形式重新连系城市与乡郊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香港不只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乡郊蕴藏的惊喜更值得都市人一探。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钟宏亮副教授指:“乡郊虽然都是香港一部分,却鲜为人知,要真正认识香港,不应只著眼于摩天大楼。”不少偏远乡村因居民搬出而荒废,至今香港仍有约600条村落,保存了珍贵的生态文化资产。随著近年流行的本地深度游,将乡村保育的议题进一步带到公众面前,以往人烟罕至的村落如盐田梓、荔枝窝、水口等成为热门生态教室,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香港乡郊独特的风景和文化。
摄影:陈苇慈、欧嘉乐

村民、学生以及义工 共创乡郊复育

建筑应以人为本,乡郊复育不只为重塑乡村建筑和乡郊景观,更重要的是连结乡郊与城市,令都市人认识香港的另一面。钟教授藉中大知识转移项目基金(KPF)及乡郊保育资助计划(CCFS),在沙头角梅子林村开展多项复育计划,以建筑修复入手,带动村民、学生以及义工,以共同创造的方式于梅子林、谷埔、榕树凹、水口及烂头营等偏远乡郊推广保育教育,并结合乡郊复育研究、教学与体验式学习,为废弃村落注入活力。他指,梅子林是沙头角庆春约中的第一条村,而老屋更是当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左起)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钟宏亮副教授、团队成员何子伟与李敏婷积极推动乡郊复育。

团队专注于老屋与壁画屋两栋历史建筑,透过知识转移,恢复夯土建筑的传统风貌,同时结合村民的生活经验,建立“开放式夯土客家文化展示馆”,以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成功将梅子林打造成一个本地人气深度游景点。项目亦获得建筑师学会的肯定,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2022/23年奖的“建筑师学会主题奖 – 建筑装置、策展与展览设计”及“会长特别奖状”,是少数以乡郊项目获奖的建筑设计。

谷埔五肚原居民杨锦春于八十年代移民英国,退休后回流香港,适逢钟教授团队于谷埔进行乡郊复育研究,决定为振兴谷埔出一分力,使传统客家文化得以传承。

村民作导赏员 带团游谷探埔

钟教授视梅子林项目为一个起点,透过中大可持续知识转移项目基金(S-KPF)成立社企“Countryside Curators Limited”,进一步探索谷埔、榕树凹与水口等地的复育研究,并提供教育计划以加深公众对乡村保育的认识。以客家村庄谷埔为例,该地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亦是个多样化的自然栖息地。团队复修了空置多年的五肚杨屋并改造周边环境,并设立谷埔教研基地,打造出一个让教研人员、学生和村民共享的空间。团队更与村民达成长期合作的关系,推出生态文化径,由村民担作导赏员,带团游谷探埔。早前,村民为到访的协恩中学学生炮制客家菜,即场讲解旧物历史与分享昔日生活点滴。经过两天一夜的游历,有学生指谷埔是一个接近大自然的同时充满热情与人情味的世外桃源,同时大大加深她对香港文化、乡郊生态与历史的认识,驱使其未来更积极参与乡郊保育。

协恩中学学生到谷埔参与两天一夜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有助学生从多学科视角了解谷埔的地理、建筑、生态环境与文化历史,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团队成员李敏婷提到,为持续发展乡郊再生,团队正积极与各大院校合作展开全面的教育活动,并研制教材,方便老师网上教学。另一方面,团队正积极筹备谷埔村虚拟导览,并预计在年尾推出,透过虚拟实境(VR)技术,让更多人能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遥距参观,同时透过导览中的互动元素增加投入感。

团队走入乡郊,为都市人活化隐世村落。保护本地文化遗产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其中新成立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亦致力于推动文化发展,包括举办主题导赏与大型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大众的保育意识。团队成员何子伟希望大家对香港的印象不仅仅停留在繁忙的都市,生活方式亦不只限于城市生活,享受自然不一定要出国旅游,提醒大家不要因身处摩天大厦林立的都市而遗忘自然之美。

(资料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