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128年 源吉林或成全港唯一状况最佳首代唐楼 古咨会拟评级
装有玻璃镜和雕木装饰的红色大木门牌、配有法式窗门的阳台、写有红色大字的老招牌,放在其貌不扬的唐楼上,更添岁月风霜。位于苏杭街112号的古旧唐楼,是百年老店“源吉林”盒仔茶的店舖。源氏在1923年搬入上址后,便一直以盒仔茶等业务营运至今。有建筑学者指出,该幢唐楼很可能是香港现存唯一一幢状况良好、兼以原来经营模式运作的第一代唐楼,古迹办已初步检视唐楼情况,稍后会交古咨会评级,有学者形容,该唐楼至少值得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走在上环苏杭街,百年老店源吉林隐身于熙攘的街道上,这是一幢三层高的唐楼,亦是“源吉林”在港发迹的地方。甫入店内,便看到由木架垫高的一个个纸皮货箱,在已脱漆发黑的墙身上,还有一个个白漆木条拼成的方格;这些正好体现上世纪的民间智慧,因为这些木条可以防止货物黏到发潮的墙身,防止货物受潮变坏。
建于1889年 源氏1923年购入使用至今
第六代传人、源吉林源广和执行董事源乐明指,源氏家族于1906年在香港设分店,本身店址位于乍畏街(现已易名为苏杭街)120至122号,及后才在1923年搬入现址,一直营运至今,他指全家人都知道这幢唐楼历史悠久:“幢楼1889年起,我哋搬入嚟(旧址)系1906年,我哋就是做染料、源吉林茶,之后就买咗呢幢楼做到依家。”
他坦言,对这幢有128年历史的唐楼认知不多,但他依稀记得小时候,源氏叔伯们向他介绍过店内的陈年旧物,例如店内的货物之所以架得高,有其历史背景:“以前会水浸,所以架得这样高,可以防潮。因为一潮湿,啲茶就唔可以用。”
紫檀木家具 泛黄红纸 时间定格上世纪
旧时的药房,大多都会设一个长身柜及展示架于门口位,方便客人选购。卖盒仔茶的源吉林店舖也不例外,源乐明指,柜面从开舖依始已存在,所用的紫檀木是整块从树上锯下,现已“买少见少”。而展示架上的一个个茶盒,及以往盛载朱砂的陶瓷器皿,上面仍贴着已发黄的红纸,像是把时间定格到数十年前。
店内“别有洞天” 木楼梯逾百年历史
第一代的唐楼没有后巷和洗手间,建筑物相互紧靠,源氏唐楼的设计也如此。唐楼的地下为前台销售,一楼及二楼分别为货仓及宿舍。而地下的天花板原来“别有洞天”,洞口可与一楼连接,“(个洞)可以吊啲货上来,有时收钱亦会吊上来,因为上面这里较安全,下面可能随时会遇到贼人打劫。”而通往一楼的木楼梯亦是楼宇落成至今已存在,有逾百年历史,每走一级时木板间会发出独有的“吱吱”声,但结构仍相当“实净”。
厨房灶头保存良好
地下和一楼中间设有帐房,墙身仍依稀见到这两个字的雕刻,但帐房现已上锁,并保存着旧日使用的帐簿,内里的一笔一划,将百年历史埋藏于纸上。至于楼梯后方则为厨房,现只剩一个钨丝灯泡,以残弱的灯光衬托荒废的灶头。这种灶头现已几乎在香港再难找到,在熏黑的环境中,彷似仍见到昔日家族经营的店舖,特意聘请厨师照顾伙记日常的光景。
而源吉林的厨房有多达6个灶头,源乐明指,当年厨师堪比“伙头军”:“当时是做二十多人的饭菜,一日两餐,下午和夜晚。”而自从厨师多年前退休,伙记就改为到街外用餐,惟店内亦少了伙记同台食饭的热闹场面。
至于一楼的阳台和室内以绿色的法式窗门相隔。午后阳光穿过压花玻璃,柔柔洒进屋内,室内未见焗促。随同记者到场检视唐楼建筑结构、香港大学建筑系建筑保育学部讲师余家声指,“楼底是较高,以前未有冷气、未有风扇,所以楼底高就变了基本的设计需要,因为通风较好,用家便会舒服点”。
在1980年代,港府已将乍畏街易名为苏杭街,但源吉林的门前还保留旧时的门牌“乍畏街112号”,可见店内差不多每一物,都极具历史价值反映香港百年来的变化。
今年5月,市建局宣布将在中环有逾130年历史的唐楼“永和号”,整幢保存,古咨会其后才开会讨论建筑评级,并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反观“源吉林”唐楼,虽兴建年份较永和号迟几年,但其保存状况却极为完好,至今都未有评级。余家声形容,整幢楼宇结构并无问题:“它用的木梁都是非常稳固,所以到现在为止,仍然见到他的木梁状态也是比较好,没裂痕、没有弯曲。”
学者:社会意义价值高
余家声亦指,唐楼仍为源氏拥有,至今仍是经营卖茶叶的生意,“好难得有这例子,在这急促转变的社会里仍然生存中,所以我们觉得他的社会意义价值好高。”他相信,源氏的唐楼很可能为本港现存唯一一幢、保存状况最完好的第一代唐楼。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亦指,日前已向古咨会申请将源吉林唐楼评级,如其获评级,相信有机会与“永和号”同等级。
古咨会于本月23日回复李浩然,指已初步评估唐楼的历史价值,并确认会列其于待评级的建筑清单内。古迹办将会进行深入研究,并会递交研究发现予历史建筑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将按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组合价值、社会价值和地区价值、保持原貌程度和罕有程度进行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