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加价潮|电费最多加45.6%跑赢人工 港铁累计加幅劲过巴士
先看历年累计加幅动画⬇️⬇️⬇️
2023年民生服务收费“加风四起”,其中两电已落实明年起加电费,中电及港灯分别同比劲加19.8%及45.6%,远超打工仔人工加幅,而九巴、城巴、新巴、的士、天星小轮等亦先后申请加价,市民新一年支出势增。“01研数所”整理2010年以来本港公共交通及水电煤历年加幅,以下即看哪项加幅最惊人,市民每月开支增加多少,收入加幅累计跑输几多!
国际能源价格急升,中电和港灯落实明年加电费,同比加幅分别达19.8%及45.6%,创历年新高。由2010年至2023年间,中电电费累计加幅高达73%,港灯累计加幅亦达63%;而本港住户收入中位数2010年至2022年间累计仅增加53%,难以在明年追平电费加幅。
公共交通方面,港铁由2020至2022年连续冻价三年,按可加可减机制,意味明年大有可能追回3.35%的延后加幅,假若明年算式得出加幅达1.5%,将至少加价4.85%,加幅惊人。现时的3.8%特别车费回赠优惠将于2023年1月31日届满,届时若不延长优惠市民交通支出将增加不少。翻查2010年至今公共交通历年加价,港铁车费累计加幅31%,跑赢专营巴士。
至于九巴、新巴、城巴等年内均已向政府提交加价申请,另外今年已经加价的市区的士业界早前再“追加”申请明年加价,而疫情下陷入经营危机的天星小轮亦计划加价一倍。
比较各年加价次数和幅度,交通费方面,港铁车费加价最频密,不过每次加幅较巴士小;港铁可加可减机制自2010年起生效,按各年通胀等指标调整收费,不过由于加价次数多而被戏称为“有加无减机制”。相反,专营巴士加价需行政会议批准,近年加价次数较少,但每次加幅较高。
加价对市民荷包实际影响有多大?假设一名打工仔每日需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过海上班,每月交通费增加逾百元(按名义价格计,下同);若住在港岛,则每月电费贵46元,排污费加价影响就较小,每月约增加3.8元,每月交通及水电开支合共增加逾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