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只能入院舍?社区照顾名额僧多粥少 在香港居家安老有多难

撰文: 陈嘉慧
出版:更新:

人口老化加剧,现时本港每五名市民中便有一人是长者。不少长者希望在家安享晚年,而政府安老政策亦以居家安老为本,但从需求及资源分配看来,却都是以院舍照顾为主。有意见认为,增加社区照顾资源,可应对社会需求,亦可迎合长者意愿。究竟现时本港社区照顾服务是否足够?轮候时间多长?与其他发达地区比较差距又有多大?

统计处数据显示,2021年本港有逾145万65岁或以上人口,当中超过96万人为长期病患者。安老事务委员会(下称“委员会”)亦估计,同期有长期照顾需求长者达6.6万名。

除了入住院舍,身体或家庭情况许可的长者也可选择居家安老,若能为长者提供适当支援,可减少他们入住院舍或入院的机会。而本港安老政策亦以“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为方向。现时社会福利署提供的社区照顾服务,主要包括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家居照顾(综合家居普通及体弱个案照顾服务、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以及供长者以共同付款形式使用服务的“社区券”。

不过,据委员会早前估算,2021年院舍照顾需求超过4.8万个服务名额,社区照顾需求则约2.1万,院舍需求较社区照顾多一倍。服务名额方面,据社署向立法会回复,2021/22年度截至2021年底,资助院舍宿位约3万个,亦较社区照顾名额共约1.7万服务名额为多。

疫情下资助长者照顾需求虽然稍有下降,但现时资助长者院舍宿位轮候人数仍超过2.3万人,一般护理安老院轮候时间平均达20个月,而日间中心及体弱个案家居照顾服务(注:当局仅备存综合家居照顾服务体弱个案及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相关数字)轮候人数则较少,介乎约2,000至4,000多人,轮候时间约为6-7个月。

社区照顾单位成本较院舍低

虽然院舍照顾对身体机能较差的长者属必须,但社区照顾单位成本较低,被视为应对安老支出的方法之一。比较政府对每个个案平均资助,日间中心个案成本仅1万元,家居照顾服务可低至约2,600元,而院舍宿位平均资助成本则介乎约1.6万元至超过2.5万元。财政支出方面,2020/21年社署用于资助照顾服务约93.2亿元资助额中,76%用于院舍,其余两成多用于社区照顾。

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提到会将“支援身体机能有轻度缺损的长者试验计划”恒常化,约4,000名长者继续受惠,另外“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约7,200个服务名额的言语治疗服务亦会恒常化等。

事实上,不少地方的长者照顾都以居家安老为主。以经合组织(OECD)成员之一以色列为例,当地需长期照顾的65岁以上人口中,逾九成接受家居照顾,而亚洲地区内的韩国,家居照顾比例亦接近72%。本港接受家居及社区照顾长者比例约有52.5%,较不少发达地区为低。当中原因主要包括长者不知悉计划、不知如何申请、日间中心名额有限等。安老事务委员会预计,2026年长者社区照顾服务于或欠缺1.8万个服务名额。

社区照顾非新事物 40多年前已提出

谈及本港长者社区照顾发展,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周永新形容是“一匹布咁长”。他表示,社区照顾早于1972年提出,当时方向是家庭有道德责任照顾家中长者,政府则为无依无靠的长者提供支援,而随著人口老化、出生减少,年轻一代照顾负担加重,至1990年代当时政府推出更多社区支援服务,例如送饭、陪诊、洗衣、老人中心等,不过问题仍在于“僧多粥少”,服务名额不足,轮候一般要等待8-9个,服务内容亦有不少限制,难言足够。

他引述政府统计,全港有约30万户独居长者或“双老”家庭,估计涉及人数可达35万至40万人,背后牵涉大量资源。他指出,现时本港除了政府提供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量不够外,由每区民间团体组成的地区支援网络也不算完善。

周永新观察到,第五波疫情下民间互助能力减弱,政府似乎未能有效地运用地区力量。他说,以往政府亦曾尝试建立社区网络,惟香港人口密集,义工通常要面对庞大对象人口,亦难以找到地方作为活动地点,要组织地区互助网络(supporting community)有其难度,但他认为香港不乏有心人,疫情早期常有社区团体发起互助活动,政府可尝试更多地动员地区人士,对他们多加组织及鼓励,以向长者提供更多社区支援。

社区照顾需配合地区支援网、基层医疗

周永新早前曾于专栏中指出,对于长者安老需求,近年家庭照顾功能较之前减弱,政府期望商界和地区组织多加分担,而安老服务亦需配合完善的基层医疗及家庭医生制度,否则长者健康缺少定期医疗关注,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就只能轮候院舍。他又提到,平安钟作用不大,通常只能为不适长者召救护车,变相长者还是只能到公立医院急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