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委选举|盘点板块势力变化 国家队、建制派崛起 商界成输家?
2020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全票通过修订《基本法》附件一,完善本港选举制度。随著选民资格大改,多个分组界别有变动、个人票由团体票取代,四大界别增至五大界别等,选举委员会内的势力版图将有天翻地覆的转变。到底哪些人成为选委会新贵,又有哪些人落马失势?
商界版图大转变
选举委员会代表香港人选出特首,商界在当中一向都甚具影响力,各大财团每届均会派人出选抢占席位。在2016年选委会选举中,单单是长和系、新世界、会德丰、新鸿基及恒基五大地产集团,便以稳占至少41席,包括长和主席李嘉诚、会德丰主席吴光正、新世界集团主席郑家纯、恒基主席李兆基。
选委会中的商界力量,除了有盘锯多年的本地大财团,中资公司的影响力亦与日俱增,上届选委会选举中,至少80人与中资机构有关,当中有58人(72.5%)集中在以公司票为主的第一界别。
区选落败建制有望卷土重来
2019年区议会选举建制派大败,大量建制区议员连任失败、交棒失利。其后他们大多获委任为分区委员会、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地区防火委员会委员代表。选举改制后,第四界取消区议员议席,另相应新增两个分组,共选出156席,投票人包括全港18区的分区委员会及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地区防火委员会委员代表,令他们有望循此界别分组跻身选委。
“国家队”票源大增
新选举制度下,选委会组成大执位,包括港区人大、政协成为当然选委、于多个界别加入当然或提名选委,令“国家队”选委人数大增。
决定谁是特首的选举委员会大执位,“国家队”成员大增,由以往主要集中在人大、政协,以及属第一界别的“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三大分组,改制后除了政协选委席位扩大至全体港区政协委员,更新增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代表、内地港人团体代表等,上届由主要由泛民取得的数个专业界别分组内,亦增加须在国家级团体成员中提名的当然选委。
1500名选委中,预计由中央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席位达539个,由港府委任或左右的席位则至少有232个,合共约771席,加上传统“嫡系”票源,三大系统合计近9百张“铁票”,占选委会约6成席位。
废除区议员互选席位 民主派票仓蒸发
改制前,第三界别“各议会组织代表”中,有117名选委由现任区议员互相选出;新制下全数取消。
另外多个以往被视为民主派票仓的专业组别,因取消个人票改为团体票、引入当然席位等,变得面目全非。例如,原本资讯科技界有万多名选民,新制度下改为科技创新界,30名选委一半由国家级科研机构院士中提名产生,余下则由团体票选出。
另一例子是原本投个人票的社会福利界改为团体票,选委席位亦由原本60席大减至30席,当中15个属当然议席,如东华三院、保良局等慈善机构。余下15个经选举产生的议席,亦由上述团体负责投票。令民主派无法复制以往派员参选左右特首选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