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通、晚晚食m记 独游女生:成长是最好的“手信”
不是因为最近,朋友不约而同地分享相类近的感觉,我还以为只是自己经历过的事。一个内向的女生独游,走在华美的欧洲街头,总是不由自主的,感到一份惶恐及自卑。我的第一次,失守在西班牙的马德里。撰文:Andorinha
因为工作关系,当时才二十出头的我一人前往当地,而且还是人生第一次踏足欧洲,当然兴奋都来不及,冲动地决定完成工作后,独自多留几天。虽然自己不算是鬼妹仔性格,但至少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长大,朋友圈中也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的人士,英文未至于超班,但应付日常会话也绰绰有余。一个人欧游,应该难不倒我吧!
延伸阅读:【独游必修】自己旅行无有怕!独游女生必要知的9点秘笈
周遭尽是充满自信、轮廓深邃、打扮入流的女生,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结果落地第一天就充满挫败感。出席的工作酒会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行家,原本以为西人不都爱搭讪吹水?结果连最门面的“Where are you from?”都欠奉。两小时好不容易挨过来,回到酒店简直想𠝹爆床褥。隔天收拾心情再接再厉,到市中心观光去。原来马德里人(起码在当时来说)英文没我想像中灵光,问路处处碰壁(当时可不是用手机随意上网的年代!)就连旅游中心的服务小姐,解答都没有十分热情。经过了市中心著名的市场,火腿与酒香让我食指大动,店员似乎都在自顾自在忙别的,我也只好“睇左当食左”;走过热闹的餐厅我也不敢多走近两步,战战兢兢翻看那个充满问号的餐牌,不够两秒就逃走。结果那几天的晚餐,竟是中外驰名的:m记。
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不见得是担忧人身或财产安全,而是无论走到哪,都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没错,在欧洲花钱,相对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都要审慎得多(说到底当时的我才刚出社会工作没多久、入世未深的丫头),但最中要害的,应该是一种不知要如何自处,深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丢了面子。毕竟,从小印象中的欧洲文化就是比较sophisticated(就连“吃西餐”也被视为较高级),而且周遭尽是充满自信、轮廓深邃、打扮入流的女生,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第一次欧游,以急不及待跳上飞机回家作结。这段旅程也就被我丢到回忆深渊,再没有回想过。直到几年后,刚从巴黎出差回来的同事,带著玻璃心走到我面前说:我没办法享受巴黎,走在巴黎街头,只感到无限自卑!
当时我向这位同事报以难以置信的眼神,忘记自己曾经也站在她的位置。我不禁反问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身边有朋友同行的话,当然可以躲在与朋友的交流中“避难”。然而当下独自一人,就只能和自己的弱点赤裸裸地面对面了。
对于旅游,我们总有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旅游=叹、hea、尽情享受。身边不只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过,要放假,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始终是首选,因为“到了那里感到自己像皇帝”。当然,消费指数低是重要原因;而当地人大多当游客是“神”,服务周到笑容可掬是“必然”的。相比起我的马德里之旅,与当地人感觉充满距离,甚至觉得没有被热情欢迎,就是被轻视了……(实在很不想用歧视这两个字!)
在那之后,断断续续来回欧洲不同国家好几次,眼界开了,如何在异国独处、应对不同文化,总算有了一点心得。最大的感悟是:自卑不是来自别人的对待,而是来自自己。我承认,当时的我全无自信可言,人是到外地去了,内心仍然收埋在行李,从来没被“unpack”。深怕丢脸的念头,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感到被“特别”对待;尽管对方不过是以平常的态度在做事。看不明餐牌,有主动向侍应求助吗?语言不通,有积极想别的方法和别人沟通么?感到不自在,甚至有点孤独的时候,除了逃跑,有没有好好了解、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就算真的没有被热情款待,还懂得去欣赏周遭的风景吗?
身边有朋友同行的话,当然可以躲在与朋友的交流中“避难”。然而当下独自一人,就只能和自己的弱点赤裸裸地面对面了。但也只有这些时候,你才能真正的“unpack”,尝试独自解决这些问题。
当不成“皇帝”的旅程,却学会了解自己多一点;比起买、食、玩,成长永远是最宝贵的“手信”喔。
独游前小功课:出发前先寻找目的地的背景资料,民风、物价、当地人生活习惯等等,作好心理准备。简单学习一些当地语言,如打招呼、道谢、求助等用语。制作一张简单的食物翻译表,并随身携带;就算对方真的听不明英文,都不至于那么无助。Be brave!抛开日常习惯的模式,尝试融入当地文化,敞开心胸多试新事物。
关于作者:
Andorinha|工作关系常常up in the air,平时却是深闺非常的宅女,学习如何alone但不lon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