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最适合谈婚论嫁?原因“有数得计”……

撰文: 林芷欣
出版:更新:
(《单身男女2》电影剧照)

不少女生经常会问,到底身边人是否Mr. Right?或是人生中会否有“the one”的出现?如果告诉你爱情都有数得计,又会否能帮你一把?而这可能跟37%法则有关。

(《嫌疑犯X的献身》电影图片)

结婚最佳时机,有数得计?

在《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一书,由传媒人Brian Christian跟认知科学家Tom Griffiths合著,书中有趣地说明37% 法则或许可以让你找到人生对的伴侣。先抽离一下,说说何谓37%法则。揉合数学理论的“最佳停止问题(optimal stopping problem)”,指出人生在选择时,会有时间限制,如何在最有效挑选出最适合的选项,又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成本)。举个例如雇主在招聘时、购买新单位时都可应用得上,在开展后的37%设为停止时间,理应能比较出最理想的选项,又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嫌疑犯X的献身》电影图片)

还是不明白?博弈论上,在60年代的“秘书问题(Secretary Problem)”就是最佳应用。假设你是雇主,来求职的秘书每位只能面试一次,并需要即场决定是否聘请(假设他们随即会被其他公司聘用)。问题是:到底要面试多少人,才能将找到最好秘书的机会最大化(Maximize)?作者建议,如是有三人前来应征,便于第二位开始比较,较前者优胜便聘请他;否则再约见第三位。要是有五位应征者,就等到第三位时开始比较。

推论结果:26岁开始考虑结婚问题

按以上推论,假设你由18至40岁为寻找对象的适婚年龄,37%便约是你26岁的时候,所以当你踏入26岁生日,便应开始决定对方是否合适的人选,即比起前度要好。在此之前考虑结婚,可能会令你错失高质素的伴侣;而在此之后,合适的人或许已有家室。

(《失恋日》电影剧照)

但以冷冰冰的数学理论去衡量一段感情,当然只是“得啖笑”。先撇开理论本身的应用有否误差缺失,女性在18岁至40岁的情感、思想转变相当大,26岁又是否一个最合适时间,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去决定终生伴侣,绝对因人而异,亦不能将18至40岁设定为一个不变数,一概而论。但有趣的是,竟然另有社会学研究,指出类近年龄最有机会找到幸福婚姻?

(《纪念日》电影剧照)

社会学研究:32岁以上结婚,离婚率每年上升5%

早前美国University of Utah的社会学家Nicholas H. Wolfinger,研究中发现28至32岁结婚的人,最能避免走到离婚这一步。当然28岁套入上述框架,已是过了45%的时间。但同时Wolfinger发现,由32岁起计,每过一岁后结婚,与伴侣分开的机率每年增加5%。统计数字由2006-2010及2011-2013的美国《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得出,Wolfinger表示他亦无法了解个中原因,但却相信是“选择效果(selection effect)”。“那些人(等到30岁后才结婚的人)极可能是那种,一直未准备好在婚姻付出的人。”Wolfinger说。

资料来源:businessinsid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