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被形容为“玻璃心世代” 懂宣泄情感是优势 哭泣不可耻?
听说,作一个成熟稳重的“大人”,处事要不愠不火。不平、气愤或抑郁,都要淡淡定定,装作若无其事,照样上班吃饭,作一个“正常人”。可是,不论是近来笔者正在阅读的一行禅师,还是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情感是自我反照,情感需要宣之于口。
适时当个“玻璃心”一碰就碎 并不可耻
年轻时候都冲动,作百般蠢事,也无后顾之忧。记得有位前辈跟我们说:“为何你们要‘怕丑’又怕失败?年轻是最大本钱,你丑得起,又跌得起啊。”说话似树根一般缠了下去,忽尔回望,年轻的界线在哪儿?难道现在就不能“丑”了吗?
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导,这一代年青人被称作“玻璃心世代(snowflake generation)”,就似老一辈时时说的“现在这堆90后”。可以报导却说那种说法并不公平,因为年轻一代看似十分脆弱,特别容易触动情绪,而英国心理药物学协会则在夏季会议中提到,年青人不是比老一辈更脆弱,只是他们更善于表达情绪。
冷静地作何成年人,把冲动都留给小朋友。但把七情六欲都压下去了,还算是一个正常人吗?或许,情感怎样也得找个出口宣泄,于是有些人创作歌曲,有些人走到商场唱歌,有些人在家中打千字文,当中有一半是脏话。宣泄是种需要,在适当时候当个“玻璃心”,一碰就碎;或适时地当个“小朋友”,并不可耻,甚至是种需要。
【点图即看】情绪袭来,如何是好?
情绪使人推出 甚至使社会进步
情绪既是一种对照,宣泄除了对身体有益,还有甚么好处?在《今日心理学》中,文化心理学家Marianna Pogosyan就写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指情绪有用,除了反映自身,生命因为七情六欲而变得有趣,更有其他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她指出,即使是愤怒,也有用。她说:“愤怒是改变社会的动力。它驱使我们尝试改变周遭的事物,因为我们看到甚么是错的。有些情绪,本来就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的。”
参考资料:Psychology Today, Tele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