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说明书】眼泪教会我们的事:雨后不一定天蓝,敢哭才是勇敢

撰文: 许芷婷
出版:更新:

“我们生来负著期盼一声哭了才算,怎么到了现在一切变得不自然。”
这是何韵诗的歌,由吴青峰填词,并不是最耳熟能详的一句,却是笔者最喜欢的一句,道出了哭,不过人类本能。

“谁说人生苦短,我们有泪不轻弹?”

-一星期哭一次,对身体有益

哭,是本能,但我们所受的教育,却是在压抑本能。甫一出生,还未睁开眼睛,哭声便先至。七情六欲,却是以哭先行。听说,要是孩子没有哭,医生还会搔弄小小脚板,因为哭了,就安全、就健康了。可是,白纸一样的宝宝一走进尘世,由初次跌倒,妈妈利诱:“别哭了。”到长大,“男儿有泪不轻弹”、女子哭是“玻璃心”。人生苦短,人生得意需尽欢。却没想过,没由来如何“得意”?又由多少的“失意”领悟而来?过份压抑,强求快乐,绝对是虐待自己。

虽然“领悟”这词实在不能量化,只能“心领神会”,但也不是无凭无据的。根据英国独立报的报导,日本学者指出,比起大笑、睡眠或是一杯温热的咖啡,哭是最能减压的。本是日本高中老师的吉田先生称自己为“眼泪老师”,致力宣扬“流泪”其实对身体有益,还跟东京东邦大学合作,开办工作坊让师生正视自己情绪,不要压抑。

他说:“流泪能纾缓心情,一周一哭对身体有益。”

*但压抑太久,不是每人都无端白事“悲从中来”吧。以下便是吉田先生及笔者的“流泪小贴士”:

“谁让你认为一定要强悍?”

-哭,跟个性没有关系。爱哭的人反而更难患上抑郁。

(《29+1》剧照)

很多人压抑,就是因为把“哭”与“软弱”挂勾。

其实,除了吉田先生外,早于1981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William Frey博士已曾作出名为《Tear Expert》的研究,指出哭能释放安多酚,甚至能带来快乐,保持心理健康。

相信对于眼泪的功效,大家或多或少都听闻过,但更有趣的是,他们的研究更指出,会哭与否跟个性没有关系,而时不时会哭的人心理还比完全没哭的人心理更健康。例如,在研究中,与世隔绝、自信心低落、生活在极大压力下的人,他们反而没有时时哭;有些心情抑郁的人,甚至完全没有哭。美国心理学会却指出,因为压力而令生活有障碍的患者,与健康的人比较,就是他们会认为哭是软弱的表现,或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

会哭与否,根本不一定跟周围环境与个性有必然关系。反之,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情绪与如何䆁放。那我们还要盲目抑制情绪,苦了自己吗?

【100种女生】辞10年高薪厚职 逆流开书店:别把安全感只放钱上

【金庸逝世】爱情成长:少女慕杨过,中女爱段誉,那结婚要找⋯⋯

“生命中必需有一些遗憾,雨后不一定会天蓝”

-敢哭才是真正勇敢。

(《挪威的森林》剧照)

生命美好,生命也可以不美好。

村上春书热爱写作,但他先学会了坚持,第一部得奖小说是在厨房里写的;太宰治是富家子弟,一生求死,多次自杀却次次有爱人相伴,他的抑郁情绪写成《人间失格》,至今仍然畅销;杨绛与钱锺书经历文化大革命,“知识份子”命最贱,可写出来的却是笔者看过最温婉、最甜蜜的《我们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Alice Munro是年暮才得奖的,结婚二十载,却只为安稳的生活来写作,她道:“人生不能没有遗憾,但我们都是这样过的。”

就似吴青峰写道:“我们生命中必需有一些遗憾,雨后不一定会天蓝。人生苦短,累的话就停下喘一喘。”

一花一世界,能哭的话,应该还未算差。

Sources:The Independent,The New York Times, Japan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