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骗局】曾跟你挥霍青春的“最佳损友” 最后又留低几多个?
曾经有朋友跟我说,随着人渐渐长大,朋友就是一个“减数游戏”。
那时我正读大学,住宿舍,每天都是一班人闹哄哄的,完全不同意她的说法。或许那时有挥霍不尽的时间和青春,没有压力,没有包袱,一班人爬在屋顶,通宵达旦喝喝啤酒,说那些不知道原来不会到达的未来。可是,时间过得飞快,啤酒喝尽了,霎眼我就从屋顶上滚了下来,被工作和责任佂服。才发现,朋友要“精挑细选”来维系,因为时间太少,浪费不起。多不愿意还是会被逼玩,倒不如说说“减数游戏”的“贴士”,确保留下来的都是“精选”:
沟通也要重质不重量
朋友,谁人不知要重质不重量。但这儿说的是,沟通与相处的时间,不求次数,而是“质地”。你回想起上次跟好友面对面谈心,是什么时候吗?
记得初中时,Facebook还不流行,电话网络供应商要“同台”发短讯才免费,有事没事都爱打电话给对方,那时通讯没现在发达,感觉却很亲密。直到网络开始流行,那时老师最爱的讨论题目是“网络会否把人的距离拉远?”我信誓旦旦回答运用得宜就可以了,可是现在回想起来,竟然想不通了。
网络方便,朋友的资讯就在弹指之间,联系确是多了,却没有深度。而且,随着在社交媒体上,朋友越加越多,当然不会把私密的东西分享,顶多是说些无聊话,难以交心。感觉就如派对酒尽人散后那种空虚,有不少朋友也偷偷做过测试,就是把Facebook的个人资料调校成只有自己看见,发现记得自己生日的没有几个。或许,要做游戏的赢家,社交网络可能会帮倒忙,真正有深度和质素的相处还是约出来见面,“老土”而平实。
如何选择朋友:不要浪费时间应酬,放开“最佳损友”
要是把朋友分为几个等级,犹如金字塔一般,最差的排在底部,最好的放到顶层,时间就由最上的开始分配,最低那些掉弃也没所谓。未免太不解人情,也像把友谊污染了一样。
还记得以前当空姐,初初入行,一到异地总是会跟着其他同事,有时聊得来就变成知己好友,但更多时间,是不如自己一个更自在。应酬在某些工作或许是需要的,但也别浪费太多时间。至于坏朋友,我反而想说说听陈奕迅的《最佳损友》,唱得很浪漫,也很真。有些朋友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或许友谊也如爱情一般,有些可走到永远,有些只可陪你一程。但这不代表那段友谊不存在过,只是人人渐渐长大,便往不同方向跑了。可是,不忍别离也得忍痛“分手”,因为当他或她只能给你负面影响,你也只好把昔日友谊放进心里,只可“待葡萄成熟透”,“timing”不对,不如将仅有的精神和时间,放到对的人身上。
面对“值得”的人,我们仍愿意花5天时间在一起吗?
筛选过后,剩下的人都值得我们花时间的,便要好好对待。当你不是在空闲时找朋友“摄时间”,而时找时间跟他们相处,便会更珍惜相处的时光。
记得在毕业前夕,我们犹如早知“责任”、“目标”和“工作”这洪流会把我们卷走,我们没有写下“友谊永固”,却约定每年都要一起去旅行,无论如何都要挤出五天黏在一起。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很难“夹”时间,但一年中只找五天,有心又怎会难?要维系剩下来精挑细选的友谊,不能只说不做,也不能只倚赖网络,一定要付出心思和时间。
要维系剩下来精挑细选的友谊,不能只说不做,也不能只倚赖网络,一定要付出心思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