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的爱】两岸合拍片产生矛盾 台湾电影人爱钱多于爱台?
台湾前王牌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主持人蔡康永、小S打入电影圈的新作─《吃吃的爱》正式于中港台上画,一众康熙fans想必都会入场观看,始终这个长达十年的综艺节目,于两岸三地都有一定影响力。《吃吃的爱》今次以台湾与内地的两岸合拍片形式开拍,早前的《健忘村》、《六弄咖啡馆》等都是例子,原因大概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内地电影公司对一套电影所能投资的金额,是绝大多数台湾公司都无法企及的,然而两岸的文化其实各有不同,电影上画后亦构成不少冲突,随著这些合拍片陆续上映,问题亦甚嚣尘上。
蔡康永的Facebook page不时都会分享有关《吃吃的爱》的最新片段,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他分享的很多都是简体字版。内地电影公司乐视影业虽然有份投资,但电影中台湾艺人占了大多数,而台湾电影公司海滩娱乐有限公司亦是出品商之一,为何简体字版的预告可以先行推出呢,而且电影中很多道具的字眼用上简体字,结果引起不少网民抨击。其实蔡康永于微博分享,用简体字版预告是没什么问题,始终受众以内地人为主。然而Facebook的主流用户以台湾及香港人为主,为何要使用简体版呢?也许有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反正也是一套戏而已。但当你慢慢把准则降低,就会愈来愈容易接受某些外来文化,影响着本土文化。引用清代文学家龚定庵的名句:“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文字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文化,若不仅守文化,带来的影响可以是很大。
其实这些台湾艺人、导演在赚钱的同时,或许多念及自己成长的地方。小S和蔡康永不拍《康熙来了》,前者却走向内地拍《姐姐好饿》,后者就口说想拍戏,却同时在内地继续主持综艺节目。也许钱对艺人真的很重要,但当一天台湾的文化被进一步与内地同化时,这些艺人其实都有份促成。蔡康永作为一个“文人”,没理由不知这些问题。《吃吃的爱》在宣传如此密集之下,内地票房暂时仅有2600万人民币(约台币1.15亿元),内地票房成绩非常一般,似乎内地观众对康熙不太卖帐。反观台湾上映一周并收4500万台币,有望成为台湾今年华语片票房冠军,虽以依然内地票房较理想,但以此走势,台湾票房有机会超越内地,当地观众比起国内的更大力支持两位。
两岸合拍片产生的矛盾问题不止于《吃吃的爱》,去年上映,由台湾名作家吴子云处女执导的《六弄咖啡馆》,就因男主角董子健操著北京腔扮台湾人,令不少台湾观众因其口音感到“出戏”,难以投入。而有份客串的戴立忍,就因曾经发表支持太阳花学运的言论,被内地封杀,故电影的内地上映版本强行将他的戏份统统剪掉,有损电影整体素质,结果两边不讨好,两地地观众都批评电影,可见两岸文化差异在这套戏中表现无遗,台湾学者、电影人焦雄屏接受传媒访问时曾指出:“台湾年轻一代对于中国大陆有著强烈的不信任和反抗心理,这种排斥感连带著所有跟中国相关的事情,从文化、电影到产品,都有距离感。”这些两岸合拍片中间产生的矛盾着实不少,但碍于资金问题上,合拍片只会愈来愈多,作为弱势方的台湾人(以人口、金钱上而言)如何在保护自己本身的文化,与融合中国情怀上作出平衡,是一大问题。
台湾人对内地电影、演员有抗拒的同时,内地对台湾亦有不同程度上的制肘。就电影内容上而言,台湾电影有时一些比较敏感的内容,内地会基于其电检制度而要求删剪,譬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戏中有趣却较敏感的节都被删走,有损故事流畅度。有时又由政治问题影响电影排片,像是今年的《健忘村》,电影卡士有舒淇、张孝全等巨星人马坐阵,本应有不俗的成绩,却因导演陈玉勋被视为“太阳花运动的要角”,因此遭到封杀,排片量极低(上映第4日后低于1%),内地票房大受打击。
两岸的文化本来已有一定差异,加上政治氛围影响,更使两岸合拍片的矛盾深化。香港合拍片一早遇到相同问题,部份香港观众对内地明星不甚卖帐,近年更俨有本土电影为先的风气。但毕竟钱银问题是无可避免,想拍高成本制作、有大场面的作品,合拍片似乎是最大出路,如何扭转这些不谐协的风气,是两岸三地电影人都要共同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