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悍巨鲨2︱盘点10种体型最长海洋生物 哺乳霸主蓝鲸仅排第二?

撰文: 莫匡尧
出版:更新:

由积逊史特咸(Jason Statham)、吴京主演荷里活新戏《极悍巨鲨2:深沟》(The Meg 2:The Trench),已于8月3日在香港上映。剧情讲述积逊史特咸与吴京等一众研究团队,潜入深海未知水域中,意外发现史前巨齿鲨,陷入连场超惊险极限体能搏斗,多次濒临生死边缘,更将巨齿鲨引到浅水水域波及岸边平民。

荷里活动作巨星再度主演《极悍巨鲨》系列,延续第一集与巨鲨搏斗的牙齿印。(《极悍巨鲨2:深沟》电影剧照)
今集更有中国动作巨星吴京加入,相信动作场面会更触目!(《极悍巨鲨2:深沟》电影剧照)
《极悍巨鲨2:深沟》已于8月3日在香港上映。(《极悍巨鲨2:深沟》电影海报)

在人类积极扩张至外太空的同时,占据地球超过七成的海洋,仍然有极多未知的领域与生物,等候被发现,当中不少深海海洋生物更保留史前原始生态,体型更胜所有陆地生物。

以下立即为大家盘点十大已知巨型海洋生物!

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认知有限,尚有更多未被发掘的部分。(《极悍巨鲨2:深沟》电影剧照)

第10位:日本蜘蛛蟹

栖息于日本对开太平洋海域的日本蜘蛛蟹,亦被称为巨螫蟹,蟹腿最高纪录跨度超过4米,而且蟹爪非常锋利。曾经有传说指,日本蜘蛛蟹能将几十个日本渔民拖进海中,继而吞吃!

日本蜘蛛蟹的蟹脚阔度长达4米,而且蟹爪非常锋利。(网上图片)

第9位:翻车鱼

经常侧躺于海面上漂流的翻车鱼,亦作翻车鲀,因其习性而被命名。外型极怪诞的翻车鱼,是体重最高的硬骨鱼,长度能超过5米,重达3.5吨。虽然翻车鱼体型庞大,然而却异常不熟水性,经常被渔网拖住,亦会成为其他凶猛海洋生物捕食的物件。

澳大利亚南部墨累河(Murray River)河口过去有一条翻车鱼的尸体被冲上岸,渔夫发现这条鱼时,还以为是失事船只的残骸。(Twitter)

第8位:皇带鱼

居住在1000米深海底的皇带鱼,是世界上最长的硬骨鱼,体长最高纪录为15米,一般为4至8米内,约重100-200公斤。历史上曾将皇带鱼记载为龙或海蛇,因为皇带鱼生性凶猛,不时袭击船队,而且行踪极为神秘,被发现时大多是被冲上岸上的死鱼。

智利有渔民发现1条身长4.8米的皇带鱼,坊间流传当皇带鱼浮出海面时,恐怕代表将发生重大灾难。(图/翻摄自YouTube)

第7位:北太平洋巨型章鱼

北太平洋巨型章鱼是健力士世界纪录中最大的章鱼,被称为大王乌贼,体长可达9米,约重545公斤。流传于西方传说中的北海妖怪,曾于《加勒比海盗》电影系列里出现的怪物Kraken,估计便是以北太平洋巨型章鱼为原型。

北太平洋巨型章鱼经常成为传说海怪故事里的主角。(网上图片)
别误会,这一只并不是北太平洋巨型章鱼!(《加勒比海盗》剧照)
这只才是电影中的北海妖怪。(《加勒比海盗》电影剧照)

第6位:巨型鱿鱼

比北太平洋巨型章鱼体积更大、世界上最大型的无脊椎动物,就是巨型鱿鱼。巨型鱿鱼的最庞大纪录,全体长达11米,重约700公斤。然而体型庞大的巨型鱿鱼,亦是更大型的海底生物抹香鲸的主要捕食物。

国家水源与大气研究所人员到场后表示,鱿鱼极有可能是一种巨型鱿鱼品种Giant squid。(fb专页“OCEAN HUNTER Spearfishing & Freediving Specialists”图片)

第5位:姥鲨

姥鲨为世界上体型第二大的鱼类,仅次于鲸鲨,体长最高纪录为12.27米,重达19吨。虽然姥鲨外型看似凶猛,然而却具“反差萌”,性情温驯,以海里的浮游生物为主食。

姥鲨的外型凶猛,但经常被人误会,性情其实非常温驯。(网上图片)

第4位:鲸鲨

鲸鲨是世上已知最大型的鱼类,体长达到20米,重达55吨,为鱼类之中的霸主。与姥鲨一样,鲸鲨性情温驯,亦以浮游物及小型鱼类为食,可惜因为人类过度捕杀,数量少之又少。

鲸鲨为已知最大型的鱼类。(网上图片)

第3位:抺香鲸

专门以巨型鱿鱼为食的抹香鲸,体型自然比巨型鱿鱼更为庞大,长度可达24米,重量达到50吨,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有齿鲸类及有齿捕食动物。抹香鲸体型庞大之余,亦有最巨型的大脑,大脑相比人类重多达五倍以上。

抹香鲸专门以巨型鱿鱼为食,体型当然更为庞大!(网上图片)

第2位:蓝鲸

被认为是最大型的哺乳类动物,蓝鲸的体型比所有陆生动物更为庞大,甚至比史前大型恐龙更巨型。蓝鲸的最长纪录为33.5米,重量可达188吨,只是舌头已可达2吨重,心脏的体积与汽车相若,体内血液亦达8吨重。一头初生的蓝鲸,体积已经比成年大象更重,冠绝哺乳类动物界。

蓝鲸为世界上最大型的哺乳类动物。(网上图片)

第1位:狮鬃水母

虽然蓝鲸是海洋中最重的生物,然而论体长,却不及狮鬃水母。狮鬃水母拥有150条触手,最长的触手可达35米,体重更可重达800公斤!

狮鬃水母是海洋世界中体型最长的生物。(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