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我撑场】《树大招风》《一念无明》导演:最重要自省

撰文: 何志衡 许育民
出版:更新:

01电影主办《香港电影我撑场 大专院校巡回讲座》,第一炮《新影人追逐新浪潮》于4月6日晚在浸会大学传理视艺大楼举行。当晚3位新晋导演黄进(《一念无明》)、欧文杰及黄伟杰(《树大招风》),跟全场超过百名学生及读者,分享筹拍首部长片的经验、在创作过程应保持的态度,以及本土电影的前路等。不少同学都有备而来,积极发问,完场后更觉未尽兴,捉实三位嘉宾加以追问,讨论气氛热烈。以下为大家节录当晚座谈会的精彩内容,看看3位如何带领同学追逐电影梦。

座谈会反应热烈,门票早已派罄,不少同学更提早排队等候进场。(梁碧玲摄)

贪恋导演衔头还是其创作力

3位都是电影或传理系的毕业生,用传统观念分野,都属于学院派出身。来到校园座谈会,几位无疑是最佳的成功例子,所以主持人第一条问题已急不及待替学生问︰“到底由校园走进工业后,有何际遇,又是否学以致用?”黄伟杰觉得时代不同,这种学院派与红裤子的分野已不存在,现在拍电影多数都是电影系毕业生,均要由低做起。身边的欧文杰正正就是这个例子,毕业后当过场务、跟场等工作,这些实质经验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正在影响自己的视野而不自知。有这种想法,因为不少人觉得既然读饱书,好应该一来便埋机位拍自己想要的,但理论和实践从来都不是二元对立。黄进说︰“有些事情是要在现场才会学到,要实践,这是无可取替。正如你看10本烹饪书而不去尝试下厨一次,你是永远都学不会的。”不过黄进承认,学院派的朋友,会对电影有较理想化的想法,会视之为艺术品多于商品,会有多少少执着。”

有学生会羡慕几位入行不久便成功当上导演,但黄伟杰便提醒大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导演这个岗位是种毒药,是权力的问题。举例拍《树大招风》时,剧组的班底个个都比我经验丰富,但由于我的岗位是导演,现场由我去话事,从而会影响别人对你的态度,所以人家是出于尊敬还是恭维,你要分得好清楚。”黄进再补充一点︰“你花了这么多努力,是为了做导演这个岗位还是做创作,如果你是为个岗位就错了。我选择做导演是因为这个岗位最适合自己去创作,大家不要搞错。”

《树大招风》导演黄伟杰,称银河的要求非常高,单单陈小春的角色卓子强应否姓卓都考虑良久。“我帮自己个仔改名都冇咁烦。”(梁碧玲摄)
导演这个岗位是种毒药,是权力的问题。
黄伟杰
3位导演有其意想不到的幽默,两小时的分享绝无冷场。(梁碧玲摄)

靠把口也是导演技能的确,不少同学恨做导演,是希望拥有最大的创作权力,但电影正正是一门集体创作,那权力可能是片场限定,去到后期,又会有不少外力加以制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为重要,处理得宜,会有助你得到贴近想要的成品。黄进说︰“导演的工作真的靠把口,套戏放上银幕前,大家都未看过,一切都是口买口赔,期间你要跟投资方沟通,还有摄影师、编剧、剪接和演员,到最后导演是可能什么都没有做过,只有靠把口讲,但这正正是校园最缺乏训练的一环,可能大家都觉得靠把口讲,感觉好投机和不实干,但其实是非常重要。”

沟通可以靠把口,但黄伟杰和欧文杰就选择用画面去说服对方。事缘《树大招风》筹划时,一直都想是一部分开三个章节去呈现贪嗔痴的电影,但不知谁一锤定音,变成要混剪成一部电影,并派来银河映像的御用剪接师David Richardson落刀。黄伟杰说︰“我们3个睇完第一Cut,难得3位导演反应一致︰‘唔X系嘛?’头30分钟是精彩的,但后来有点散。”欧文杰说︰“最嬲是剪走我其中一场戏,这场戏单是剧本都花了半年时间,监制还说搞不好这场戏全部都不用拍,到我搞完拍成,最终却剪走掉!”当然,大师在前,不能大发雷霆,但也没有默默承受,于是两位找来另一位剪接师相助,合力剪另一个版本回敬给对方。黄伟杰说︰“又开心,他随后再回复的版本,有接纳我们部分建议,证明有商有量。结果单是剪接工作,来来回回都花了年多时间。”

《一念无明》去到剪接后期,黄进不时发着一个揽住所有影片跳楼的噩梦,可见压力不比戏中的余文乐小。(梁碧玲摄)
每拍一部电影,就似㓥开当时的自己让观众看,不断去拍,就是不断的自省,知道自己的修为去到哪里。
黄进

阿妈是我假想敌欧文杰觉得被割掉块肉,但黄进听后反觉是好事,更与学生分享如何令作品更贴近观众。因为《一念无明》是由导演亲自剪接,1年间只有自己对着自己的作品,当中投放太多感情,很多准则已不成立,甚至觉得眼前的成品跟自己所想的落差很大,质疑个人能力是否只去到这水平。黄进说︰“我曾经长期发一个梦,梦见自己冲去后制公司抢走所有影片然后跳楼。所以剪接工作最好由一位不跟场的剪接师去做,因为他不会知道拍这场戏有几辛苦,留下来望两眼啦!他的准则最接近观众,觉得多余的便会剪掉,毫无感情可言。”

不过《一念无明》背后还有一位隐藏监制把关,若果剪出来的成品过不到她的法眼,一样要发还再剪。黄进说︰“因为这套戏是拍予所有人看,所以我的假想敌是妈妈,如果连她都看得明我便成功。过程中没有想要过滤什么观众,如果你拍完出来只有你明白,观众完全不明,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一念无明》是让普罗大众观看的电影,虽然剧本较小众和独立,但我希望借用演员的名气,将它放到普罗观众的目光下,如果我阿妈因为曾志伟入场看,而她又看得明,我便是成功。”

当晚140个座位全院满座,最后还要在通道加位,可见3位导演的吸引力。(梁碧玲摄)

信心源自事前准备眼前的一众同学们,有快毕业即将投身行业的,在实战经验不足下,总会有信心不够时,相信3位都经历过同一情况,到底又有什么方法可令自己成为自信心满满的人呢?欧文杰毫不忌讳,直认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从来都是缺乏信心,但他最近便得到一个领悟。“当你觉得最好时,推倒再来一次,看看会否有更好的。”原来克服冇信心的自己,就是不怕打击自己,甚至偏向虎山行。“筹拍《树大招风》那5年,我刻意不看银河映像的作品,免得受其影响,而且杜Sir喜欢背景阴暗时,我的戏内每一幕都好光猛,明显是在斗气,但做得到就是自信心的建立。”

黄伟杰的增强自信方法是做足准备工夫,你听到可能会嘘,但其实嘘声是用来掩饰自己的懒惰。“我自问能力不是最高,但在现场自信心是最强的一个。事前准备工夫好重要,很多场口,在我脑内已拍了很多次,我甚至会画一个非常详尽的Storyboard,一路画一路消化这场戏的情绪和气氛,画完便丢掉。因为机位怎样摆、灯光的打法、演员的走位,都已经在脑内,工作人员一问这场戏怎样拍,我立即答到。”对此,黄进非常同意︰“好的准备还包括认知自己的能力,假设你想拍这个镜头,你要想自己拍不拍到,如不,可以有什么后备方案,留给自己一个出路,这就是准备。”

欧文杰曾为被剪走的一幕戏气上心头,正正回应了戏中“嗔”的主题。(梁碧玲摄)
当你觉得最好时,推倒再来一次,看看会否有更好的。
欧文杰
讲座完毕,不少同学争取机会再跟导演们私谈两句。(梁碧玲摄)

合拍片容不下本土意识?近年本土意识擡头,年轻人就是对本土电影有份情意结,附上光环,学生们都想以本土电影去换取更大的创作空间。虽然3位导演都是以本土电影成名,但对于合拍片,其实从不拒于千里。黄进说︰“我不抗拒合拍片,但抗拒不好看的电影。其实故事就如你个亲生仔,你要用心聆听他想要什么,再作出合适栽培,不是一定要做律师科学家才叫好。正如不时有人问我喜欢拍独立片定商业片,其实要看故事需要什么配套,如果这个故事需要更大的空间和灵活度,你便选择拍独立,要多些资源的,你便拍商业,要更大的资源便拣合拍。正如你不会说徐克那么差,经常拍合拍片,他的确需要这种配套才拍到他的电影,我们不可用形式去落判断。”黄伟杰便举出杜Sir及韦家辉一同参与的合拍片《毒战》为例,两位都是在固有框框内不停作出挑战,尝试在有限范围下争取最大的自由度。“戏内有一幕烧人民币场口,眼见毛泽东个样着紧火㖞!但最终都过到审批。”其实就是一份自信,看你有冇决心去挑战规范。

几位已开始得到不少电影奖项,找他们合作的计划也愈来愈多,名利好容易会令一个人忘记初衷,这方面,3位答得坚定不移。黄伟杰说︰“我只想拍东西,有得拍,职安健的宣传片我都会拍,这方面不会变。”欧文杰说︰“我记得黄进在金马奖台上说过,拍电影会令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好的人。这是我拍《树大招风》的深深体会,因为部戏讲欲念讲嗔,深入去研究后会将问题看得通一点,也是个人修为的一个体验。”黄进说︰“我深信见作品如见其人,28岁的我看回26岁拍的《一念无明》,所有决定都是你当下的决定,当时你执着什么,愚昧什么,盲点是什么。每拍一部电影,就似㓥开当时的自己让观众看,不断去拍,就是不断的自省,知道自己的修为去到哪里。”

*密切留意4月21日,01电影学院巡回讲座第二场,有杜汶泽同大家探讨“港产片有乜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