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的一课影评|《少年的你》都输畀佢!酗酒大叔夺奥斯卡凭甚么
有雷警示,虽非剧情的直述或诉说,为了讨论相关议题仍有所取舍,介意请斟酌阅读
乏味且干枯的人生
著名心理学家Erikson曾言,人若活到中年,其内在发展,会聚焦于生产或是停滞的感受来摇摆,换言之,要不是对于生活感到幸福与意义感,步步朝向无遗憾的晚年来前进,要不就是对于生命感到绝望,得过且过地走向匮乏的掏空、坠落与落寞。
《醉美的一课》打败《少年的人》夺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19图快速看完影评精华内容(点图放大浏览👇👇👇)
点图放大看更多《醉美的一课》精彩剧照👇👇👇
在中年的摇摆挣扎之中,主角马田则在走向崩解的路程上,于是,好友兼心理学家的同事,提议了一个大胆的酒精计划,让走味的人生,来一点爆香,进而让马田(Mads Mikkelsen/麦斯米基辛饰)能振作起来,找回迷失的自我,重新握紧人生道路的方向盘。甚者,透过酒精带来的松脱,稍稍舒缓马田过份的拘谨,导引出更多的生活滋味,使马田不只活著,也能好好享受活著这一件事。
就此,振奋人心的革命开始了,这一群中年男子,以酒为刀,冀望斩掉生命的无趣,一口又一口,其中所吞下的,不只是灼热喉咙的呛辣,更还有早已遗忘的生命光火,能够点燃灵魂再走的热情与悸动。为此,本来因应风霜而干枯的萎靡心灵,也能再次满盈著生活的热情。当然,对于主角们来说,酒精带来的也不只是情绪上的高张,更也补全了生命的匮乏,像是自信、冲动、惬意、冒险、开放以及无所畏惧。
然而,酒精或许可以当成引信,却无法做为柴火,假若人生的引擎,早就破损,强行驱动,就只是加速生命的崩解。
电影前半段,我们很自然地会为马田感到揪心,但计划开始走偏之后,真正让人感慨的却是体育老师杜米。某种程度,杜米不只跟马田最为熟识,故事发展上,电影也有意无意地把两人交叠,假若马田没能挽救婚姻与家庭,最终,马田也会像杜米一样,孤苦伶仃,慢慢地随著时间而凋零,其中的空洞感,甚至如同一张无法挣脱的网,越是挣扎,越是困缚。
我想,中年危机,就像宇宙之中,恒星的崩塌,苦闷所夹带的重力,会将人的内心给压毁,甚至发展出吞噬一切的黑洞,把生命的光源,或是说出口都给吞没。届时,就像死去的太阳无法带来温暖,死去的灵魂,也无法继续扩张生命,不断地落下,再落下,没能从中年危机挣脱出来的人,就此失去了感受,行尸走肉一般,不是摔成一滩烂泥,就是拖著残缺的躯体,赖活下去。
以此来看,杜米的坠落,很可能就是因为酒意退去之后,他发现到即使搞砸了生活,也没有一个可以道歉或补偿的归所,甚至连未来的方向都不清晰,只有一条,跟自己一样,早已迟暮的老狗,等待著生命越走越窄。就此,四人处境对照之下,酒精所造的梦,醒了之后,只有杜米被留在原地,无处可去。我想,杜米之所以选择自杀,不是因为他搞砸了什么,而是因为发现,自己原来一无所有。这部份,电影也用了非常诗意的手法,呈现出杜米的人生轮廓,一艘没能归港的船,一个即使掉落,也激不起太多涟漪的孤寂生命。
锈蚀的齿轮,就算润油,其中的结构也早已劣化,无法再转动
酒精与疏离
酒精,不只让人觉得恍惚,也能够壮胆、提神、激励人心,酒精就是一种挟杂了正面与负面价值的产物。喝太多,不负责任,喝太少,无法享乐。若聚焦于酒精的功能,自古,不管是诗人、歌手或是流行文化,都会将酒与悲伤串连在一起,好似酒精不只能带走人的理智,也能冲刷走人的情绪。
为此,酒,之于男性,就是一种眼泪的替代品,特别是不能随意哭泣,或说表达脆弱的中年男子。就此来说,酒的致命吸引力,不在于它生理上表现出的反应,而在于它对于人类心理的贡献,如何让不能流泪的男人,沉醉于无以名状的悲怆中,却还能够掩饰自己不被发现。
关于情绪的压抑,我们也能够从马田身上看到,餐馆一幕,即使不断抹去眼泪,倒映出烛光的双眸,还是出卖了他,一声又一声的抱歉,就像响亮的巴掌,把他的自尊,搧得无地自容。然而,除了透过马田阐述中年男子的压力,电影也结合周遭的反应,强化论述,特别是跟马田最为相似的杜米,不管是出言制止哭泣,或是岔开话题跑向跳舞这件事,都是在反复强调,男性不能展露脆弱这个社会议题。
由此可知,杜米与马田的相似,不只在于处境与年纪,更在于他们共享了一套僵化的人生哲理。相较于音乐与心理学的同事,对于自己,他们少了一些浪漫,也少了一点温柔,疏离了被社会鄙弃的感性之面。可惜,这份疏离,到了最后,不只让他们无法好好地表露情绪,更会让人把都是挫折的自我,整个给抛弃。为此,杜米的死,其实早有迹象。毕竟,酒意总会退去,视线总会清晰,杜米终究得面对自己不堪的一面,不堪,则是杜米一生不可承受之重,抛不掉,甩不掉,就只能把生命给丢掉。
马田跟杜米相似,却有一些不一样,杜米饮酒,是希望冲刷掉生命中的不想要,比如孤寂、挫折、不堪与没用。马田则是想要吞入,生命之中的想要,比如自信、幽默与风趣。故此,如前所述,酒精的存在,具有多样化的诠释,若以此来切口,酒醉,对于渴望的人,反倒像是梦想成真,让人去做梦,去做不敢做的自己。
以此来说,酒精,之于马田,就像钥匙,为他打开紧锁的心扉,让真诚的自我,不再受限于价值拘束,出来冒险玩耍,也让其他人可以入住心房。就此,马田的亲友,大多愿意接纳他的饮酒,因为那让他们变得更亲密,不再疏离。想当然,我们都知道,酒精不会认份地当一把钥匙,更会让人养成依赖性,或许让我们靠近自己,甚至让人练习开锁,但要能够真正地打开心门,其钥匙,不能够是酒精所构筑出的赝品。
如前所述,酒精引出来的面貌,并非纯然是虚构的存在,而是放大本被压抑的一面,所以,马田本来就有打开自己的钥匙。酒精所构筑出的赝品,不管是钥匙或是自我,比较像是一种提醒,要他去找到被时光洪流给掩埋的真我,意即深埋在地窖,却越陈越香的完整之我。所以,酒精不只是打造赝品的基础,更也像一盏油灯,即使黑暗,仍让马田拥有一些光,能够慢慢走入心灵的深处,拉出满覆尘埃的叛逆,抵抗那一些冻结了他的价值框架与压抑。
为此,最后那一场舞,除了在向杜米致敬,或说哀悼之外,更是一种庆祝与证明,让杜米明白,现在的自己,不用他担心。甚者,跳入大海这一幕,同样也在暗示,死而复生的马田,已经准备好抛弃过往的限制,去迎接更为完整的真我,以及更为丰沛的生命冒险。综合来看,同样都是跳海,但杜米与马田,想抛弃的,却明显不同,一个是失败,一个是限制,这个不同,也让马田从生命的窄巷中,翻转出另外一片宽广的天空,而非无底的落空。
找寻自己,必先立志,特立独行,不跟世俗流走,有自己的选择
生与死的互相辉映
齐克果(Søren Kierkegaard)这个名字,曾于电影中的考试短暂出现,这位哲学家的现身,不仅因为他是丹麦人,更也因为他的哲思,频繁出现于电影中。甚者,精确来说,《醉美的一课》(Druk)就像是齐克果思维的精华萃取。
承如之前的段落讨论,电影不断出现生与死的意象,也就是说导演真正想阐述的,不仅于酒精上瘾,更不只于中年危机,还想引领观众思索,关于生命存在这件事情。
对于存在,齐克果则聚焦于绝望来讨论,并将绝望跟自我摆放在一起,其认为绝望是一种无法做自我的痛苦,而这个无法做自我,简而言之,包括了“顺应著外在价值来生活”,也包含了“不愿接纳真诚的自我”。
回到电影,杜米的自杀,犹如前述的讨论,就是因为生活的绝望感,他体认到自己追俗著世俗规范在走,却什么都没有。尔后,他拒绝了这份绝望,然后投身于另外一股绝望,死亡,因为无法再承受自己的不堪,无法接纳这个充满挫折与失败的自我,而这完整地契合齐克果的洞见,意即绝望就是人类生命的“致死之病”。
不过,对于齐克果而言,真正的死亡,不是指躯体的停摆,而是指“想死却无法死”的动弹不得,换言之,点燃不了自己的生命,却又烧不掉自己,才是真正的痛苦,而这也再次应证了杜米的自我毁灭,不是霎那之间的冲动,而是对于绝望的反动。就此来说,杜米的死亡,也不见得只有悲伤,更也有一些小小的希望,即使不足以帮他再走下去,却也可能是他生命中,仅存能有的掌握。
我想,到头来,杜米渴望的,相同于眼镜哥,就是一个可以紧握的人,又或是一个能让他紧握的自己。借此,他就能拉著自己再往前走,而非困囚于进退两难的绝望中,一为喝酒继续搞砸生活,但因为麻痺而活,二为不喝酒,清醒面对自己的搞砸,然后因为无法负担的折磨而死。活的痛苦,还死的干脆,就是杜米所在面对的终极两难。
虽然杜米的故事让人觉得感慨,但电影也不止步于绝望,更想告诉观众,跨越绝望的真谛在于接纳自我的非理性。马田,则是那一个成功的范例,从一开始的畏缩,慢慢昂首阔步,不再躲躲闪闪,大放拥抱生命的各种可能,人生的各种舞姿,而这也相符齐克果所说的“信仰的飞跃”,意即接纳那个难以接纳的自我,即使迁移到心理学,这个观点一样成立,看似充满了禅意,却又饱含了真理,对于无法改变的完整接纳,就是所谓改变的起点。
放弃改变的企图,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再次回过头,最后一幕的跳海,又多了一层解释,甚至可以说,我们终于理解,为何马田的跳,不是步入死亡的象征,而是一种绝地重生的隐喻。毕竟,他已经透过杜米的死,理解到接纳自我的重要性,进而能从进退维谷的绝望中,跳跃出来。
齐克果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个酒醉的农夫驾著马车,表面上,是由农夫驾著马车,实际上却是老马拖著农夫回家,因为农夫醉得不省人事,没有清楚的意识,仅能依靠识途老马带他回家。这识途老马,对于齐克果,就是外在的社会价值,若无法清醒过来掌握方向,依照真我去向前,就无法真正地活著,只能是社会价值的提线木偶,一辈子在绝望中,不断地坠落与循环,求生不得,又求死不能。
整体而言,《醉美的一课》就像这则寓意故事的延伸,利用存在主义式的观影体验,提醒我们,面对自我的责任,即使让人焦虑,甚至像是一场又一场的冒险,都值得人跳入,不再随波逐流,我们的心,也终能不再漂泊,回归到意义与自由的归港。
人就像骰子一般,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结语
存在主义虽然讨论死亡与虚无,但也并非想要拽著人活在绝望,而是希望透过生命的洞察,看见不可控之中的可控,意即从最灰暗的阴影中,看见万丈光的存在。为此,《醉美的一课》看似在探讨荒谬与失控,实则在讲述,如何从僵化的规范之中,将被外在偷走的世界给夺回。存在先于思考,不只是存在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这部电影所带来的观影历程,畅快投入,并酣然入睡。电影就像拉慢了我们的世界,观影后,因应故事而竖起,更为敏锐的触觉,甚至能让人重新细细品味生活,而非庸碌于他人的视野。
【本文透过“方格子直送”计划合作转载,作者:瘾君子 Movie Addict,原文:影评▕ 《醉好的时光》- 醉翁之意不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