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从粤语片到《家有囍事》 消失了的表哥表妹情
“思海中的波涛滔滔不息飞跃起,心窝中的激情终于不可关闭起,当初喜欢孤独要爱却害怕交出爱,你那野性眼神偏偏将恋火惹起~”
在林忆莲的《激情》衬托下,黑社会小混混刘德华拉着其表妹张曼玉,跑进梅窝码头的电话亭内激吻定情,是王家卫导演处女作《旺角卡门》的经典场面。
现实生活中,你未必有像曼玉一样的清纯表妹,也未必有一身华Dee造型的不羁表哥,然后展开一段浪漫爱情之旅。尽管如此,你何曾幻想过和自己的表哥、表妹谈恋爱?
又或如1992年的《家有囍事》,哥哥张国荣的初恋情人不正是表亲──婉君表妹吗?在电影尾声,她姗姗来迟,终在常家寿宴始出现在观众眼前,还以为她是张国荣与毛舜筠的程咬金,原来和她共谐连理的另有他人──是家明表哥而不是哥哥。高志森导演当然只是借表妹来跟你开说笑,婉君表妹的由来却是历史悠久。1965年李行导演的国语片《婉君表妹》改编自言情小说教母琼瑶的短篇小说《追寻》,讲述的就是婉君表妹与三位表哥纠缠不清的爱情关系,及后表哥们各有大志,纷纷斩断与婉君表妹的情丝,不是考上大学就是入伍为国效忠。留下表妹独守空帏,就是电影的结局。
除了国语片外,上个世纪香港粤语片时代就有不计其数的表妹与表哥相恋的电影面世,总是离不开两大模式:青梅竹马兼有情人终成眷属,又或“神女有心襄王无梦”式结局,例如1953年的林川导演的《玉碎花残》,白燕与梅绮两姐妹情倾表哥张活游,最后前者与表哥丫终于走在一起,而后者以死亡告终。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可能会觉得表哥情倾表妹并不真实,甚至怀疑它是无中生有,仅是为了赚取观众的入场票大做特做的滥情戏。
然而,电影向来是取材自真实,银幕上不断放映,某程度能反映当时表亲通婚的普遍现象,正如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通识科导师林皓贤所言:“中国的农村社会内的环境好封闭,即是人际关系也很封闭,例如村就只会认识村内的人,最多就是走去隔篱村,认识的来来去去都是同一班人,对象自然也是同一班人,当他们的第一代建立了姻亲关系之后,下一代自然是表的关系,他们青梅竹马,由细玩到大,慢慢培养感情,两个家族会希望他们在长大后拉埋天窗,自然有一个表身份去继续建立姻亲。”
走出城市 打破通婚纽带
从前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等同终生大事,假若表亲通婚实属双亲之命,为人子女的岂敢不从,此其一。其二,当社会环境转变,人要跟着时代走,这种婚嫁关系自然也不可幸免。“以前农村社会封闭,不止中国,甚至西方都有姻亲通婚,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的流动性提高了,另外,特别是进入现代时,即1920世纪开始,人懂得周围走,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社区,例如耕田的不再只是耕田,而是开始走出城市,开始多了工作机会,见识多了,人际关系网络亦因此扩阔,从前只会在亲族里寻找伴侣,现在,在外面的世界如工作环境、学校环境都容易找到伴侣的时候,这种关系的纽带就会开始打破。但其实都仍然有表亲关系通婚。”
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时候,医学进步也许为这种婚嫁关系提供了另一个向度。
假如结婚单纯为了繁殖下一代,成就家族开枝散叶的伟大使命,表亲婚姻就注定要接受现代医学的考验。正如家庭医生关嘉美所言,表兄妹纯粹结婚根本没有问题,关键在于繁殖这两个字:“在三代之内繁殖下一代就是近亲繁殖。近亲繁殖所衍生的问题是不好或隐性基因会显露出来,下一代可能会因此而有遗传病、先天性缺陷、或者身体都会较弱,按照这个情况,下一代会不健康,以及不利于生存,甚至在社会竞争,因为我们知道自然界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下一代比别人弱,竞争力相对下降。因此,纯粹从繁殖角度来看,这就不是一个适合的决定。”
也是由于医学角度的介入,难怪有些地方因着这个旗号禁止表亲之间通婚,如中国及台湾,就有立法禁止表亲通婚,甚至把这种无效婚姻扩大,正是因着近亲繁殖对下一代有负面影响。同时林亦指出新近的研究显示近亲繁殖而来的负面影响比一般婚姻所繁殖的只是高出一个巴仙。
打从出生开始,人就生活在社会制度内,所谓的选择从来离不开制度本身。过去的传统社会,婚姻始终不是由个人决定,表哥和表妹或会“被迫”相爱,甚至结成夫妇,又或如《红楼梦》的贾宝玉与林黛玉,追求自由,却相爱很难。
在今天,现代人看似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或许你能不顾世俗目光,追求恋爱自由,但在捍卫自由意志的同时,又怎样平衡它与其他东西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