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斗室》影评:48层深坑争食衰过地狱!震撼呈现阶级差异残酷

撰文: 是日观影
出版:更新:

近年不少电影以密室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景设定,透过狭小的空间,营造一份强烈而沉重的压迫感,同时亦展现出导演在有限的空间与资源之下,如何执导一部具有剧情张力的电影。是夜观看这部由西班牙导演Galder Gaztelu-Urrutia执导的最新作品,以一栋不同楼层的密室的设计,人类之间的猜疑,暗讽现实社会的残酷。《饥饿斗室》(The Platform)四面碰壁的密室空间,营造沉重的压迫感,骨子里道出社会的阶级观念,引起观众的深思。

《饥饿斗室》片故事讲述Goreng为了一张文凭,自愿走进“深坑”生活半年。不久,当Goreng醒来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在“深坑”的第48层,与一名老囚犯一起生活。“深坑”每日会于中间的平台,从顶层运送食物至最底层,每层的囚犯需要在食物到达之时,进食自己的份量,一旦上层的囚犯一早食完所有食物,低层的囚犯就没有食物供应,只能一直抵受饥饿,直到第二日。一个月后,Goreng醒来,却发现自己身处在低层!在这绝境之地,他如何继续生存,如何逃出“深坑”呢?

这类关于在密室逃生的题材电影,近年大行其道,但是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1997年由加拿大导演Vincenzo Natali首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心慌方》(Cube)。故事一直发生在一个立方体的迷宫里不同的密室空间,片中的七位角色,要想尽办法逃出迷宫。可是迷宫危机重重,每个陷阱都可以足以致命,还记得那时在电影中心观看时,惊心动魂,比观看恐怖片更为心寒,确是一部十分震撼,印象亦十分难忘的惊悚电影。

《饥》片的故事从电影的预告中,大致上已经会猜想到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整部作品以“深坑”为主要的场景设定。囚犯于不同楼层生活,活在密室的空间里,食物从中间的平台由顶层送到最低层。每一层的囚犯,每天吃着上层剩余的食品。有幸活在上层的囚犯,可以先吃到美味的食物,不幸活在低层的,甚至连开餐的机会也没有。

每次面对这类以惊栗元素为题材的电影,总是带住既怕又想睇的心态观看。一方面对于导演如何执导这题材的电影倍感兴趣,但又很害怕从银幕上看到突如其来的惊吓情节,甚至一些骇人的场面,心情矛盾。观看《饥》片的过程里,以上提及的情况都有发生,当看着一堆已被楼上多层的囚犯吃剩的食物,镜头对焦著这堆乱七八糟的“厨余”时,心里已经有种反胃的感觉。加上有些突然出现的惊吓场面,不禁也会被吓一跳。然而,画面上的惊栗非为吓而吓,骨子里其实是道出了很多现实的写照,不其然也会自我思考一番。

食物从中间的平台由顶层送到最低层,每一层的囚犯,每天吃著上层剩余的食品。(《饥饿斗室》剧照)

“深坑”不同楼层的设定,显然是想借此(由高至低)讽刺社会的阶层观念思想,展现现实的残酷。最顶层(第0层)的厨房,比喻为社会的上流阶层,追求完美,总厨师对于食品质素与厨师的要求,就算是一根头发,也会影响食物的质素。从第一层开始至低层,就可视作社会的中产至低下阶层,深不见低的最低层,则可被暗喻为被人忽视的弱势社群。

电影的其中一个有趣设定,是除了第0层的人之外,其余层数的囚犯,都会在生活一定的时间之后,被送到第二层继续生活。这个设定却反讽“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这句说话,居住过最低层的囚犯,可能会突然被送到高层生活,相反地,高层生活的囚犯,又有可能会送到低层生活,“深坑”并不是要让囚犯一直活在同一阶层里,反而要让所有人知道,在不同楼层里,要面对的不同困境。

+2

电影后段,主要讲述男主角Goreng寻找逃生的方法。曾经生活过低层的他,明白在“深坑”里所承受的抑压,逃离是唯一的解脱。逃生的过程则不多说,然而在这段过程里,Goreng彷似是带领观众游走不同的楼层,直到最底的一层,看尽人性的阴暗,彼此之间的诚信猜疑,呈现一份绝望之感。究竟,去到最后,有没有逃生的出路呢?

《饥》片以血腥暴力的包装,环环相扣的节奏,带动着惊悚的步调,骨子里道出了社会的写实现象。片中的对白亦反映着很多今天社会的境况——顶层的贪婪与自私,底层的无知与惶恐,展现社会的残酷与恐怖。在电影的结尾,导演以开放式结局收笔,“深坑”正是对照着从现实社会的阴霾,好让观众有多一点的思考空间。

【本文获“是日观影”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