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任务影评:向寇比力克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毕彼特独脚戏精彩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太空科幻(灾难)是电影时常探讨的命题。除了送主人公去一趟“受困”并“自我放逐”的洗礼,过程中的孤寂与命题是共同的,举凡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的《引力边缘》(Gravity)、列尼史葛(Ridley Scott)的《火星任务》(The Martian),抑或是岩士唐传记《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星际任务》(Ad Astra)亦与前几部作品有着相同的主题、形式与角色的试炼,不过也相对来得内敛且安静许多,期待《星》是部紧凑的太空电影?只能说它是不疾不徐,要归类于哪个范畴?俨然是剧情片的部份。文:杜麦特 Matt/影剧业余观察团
很多人把本片跟去年的《登月第一人》做比较,两部电影在运镜与形式上的确有相似之处。不过个人认为传记题材的《登》片,与《星际任务》的虚构故事架构使两者是无法比拟的。有一部份是主题上相异,一部份是其真实性,但两者皆通的命题,无疑是从“人”这方面的哲学思辨来作探究,前者亦为真实伟人的内心自我深究,后者则踏上了一场寻父探索之旅、呢喃般的自我叙述,两者始终是孤独一人面对自我内心。
本片的主题上是一趟千里寻父之旅,但在意义上个人认为“亲情”并非全片的主要情感,而是次要的。主角Roy(毕彼特饰)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困在海王星上的父亲(汤美李钟斯饰),次要的试炼则是一趟检视自我的旅途,在无尽的太空,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太空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的胆识,前人岩士唐(Armstrong)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来者们除了尝试打破人类的存在主义框架,也试着成为一名生存者。
与其将本片拿来与《登》的高层次与传记片来比较,抑或是基斯杜化路兰(Christopher Nolan)的《星际启示录》(Interstellar)富有哲学性的思辨将其混为一谈,《星际任务》所深究的元素及命题是非常纯粹的,相对是由外而内的角色内心辩证,特别是透过雕塑演员的脸部表情(特写)及肢体语言。为何演员表现这点会如此成功,导演的选角是一大功臣,特别是导演网罗毕彼特(Brad Pitt)这位戏路极广的男演员——在大卫芬查(David Fincher)镜下的癫狂异色、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oderbergh)与昆顿塔伦天奴(Quentin Tarantino)镜下的风流潇洒,抑或是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镜下的内敛,毕彼特这次的演出显然是偏向内敛。
倘若要抱持着纯以太空为背景的商业电影来看,老实说《星际任务》会让你感到昏昏欲睡,这不是一部典型且紧凑的太空电影,而是一部与“与自己的沉痛对话”的作品,乍看之下调性偏文艺,但是个中所要传达的讯息是值得观众细心挖掘并且回味的;片中有许多的段落与调度,个人认为有致敬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游》,有趣的是,两片都有灵长类人猿的段落,虽说两者所想表达的意思不同。
【本文获“影剧业余观察团”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