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多伦多电影节现场报导】谈谈多伦多电影节形象宣传及架构
过往多伦多电影节一直没有像其他大型影展般有独特鲜明的立场,不过从今年的选片及活动安排可以看到,明显有意在星光熠熠的镁光灯背后加上了一分社会责任。其中提升女性电影工作者及女性电影地位绝对是最主要的任务。
撰文︰胡芷晴(Didi Wu)
百老汇电影中心及香港亚洲电影节节目策划
今年第一次在电影节最重要单GALA PRSENTATION当中有一半是女导演的作品,40%在唯一的竞赛单元PLATFORM (一个设立如2015年以贾樟柯电影《站台》命名的竞赛单元,目标是表扬没有机会在北美发行的电影),更超过一半的女导演作品在Discovery 单元(一个用作发掘全球新导演的平台,只供第一或二部导演作品的单元),而另一个重点单元SPECIAL PRESENTATION的开幕电影更是《I AM WOMAN》。由此可见女性声音的作品在大中小、老中青的单元下都有占据比一般影展高出20%至30%的比例。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及多个聚焦在女导演及性别平权的业内座谈。在电影节期间也举行了一个#ShareHerJourney 活动,让公众也可以参与。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绝对要归功于今年新组成的节目组,因为当中的数目也是男女比例50/50。
在电视影集日渐成熟,制作规模和参与的导演和演员直逼电影级数的时候,电影和剧集的界线越趋糢糊,电影节不能再漠视这股大趋势。坦白说其实自从网上串流平台开始普及后,电影业普遍都有萎缩的迹象,只有大型或小型制作,非续集式的中大型作品买少见少(上一部可能已经是《挑战者1号》),其实此状态是挺样人忧心的,单看今年的片单便可看到存在的矮小危机,万众期待的作品数不出多少部(不是说电影质素下跌,只是整个工业的吸引程度已大不如前),有见及此多伦多电影节在2015年开始了一个电视影集的单元PRIMETIME,不只聚焦北美剧集。而在今年的6部作品当中,有来自澳大利亚,法国及捷克的作品,更有来自FACEBOOK WATCH的作品。暂时单元仍处与周边的状态,但未来会否进一步成为电影节主流,还有待讨论。
能够有一个多样多变的视觉是现今倚重网上媒介的成功要素。多伦多电影节的主视觉一直有别于一般影展,没有明显的电影元素,相对轻松灵活,不会过分正经严肃。我个人则挺欣赏今年的设计,采用了不同的图形,代表14个单元,也正正能带出电影节的多元。设计不但为宣传品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亦大大提升了其灵活度,透过不同的组合,可以拼凑出不同主色和构图的宣传品,令视觉统一之余又单一,不会产生视觉疲累,在现今不能单靠实体宣传品的年代起了很大的作用。图形更可变成了动画,增强了视觉的流动性和渗透力,在实体的宣传上多加了一份无形的参与度。
另外电影节的宣传片也非常值得学习,特别是用来宣传加拿大电影及义工团队的广告。影片基本上每一场前都会放,而每一次 (真的是每一次) 观众都会拍手甚至欢呼,绝无例外,能够营造出这么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真心佩服。
为了吸金,多伦多电影节今年新增了一个全新独立的颁奖典礼,名为TIFF TRIBUTE GALA,在刚刚的星期一举行,其实是一个颁奖夜暨筹款晚宴。既然电影节已经被视为奥斯卡前奏,何不直接来一个TIFF奥斯卡,既然人都来了。由于得奖名单事前已经公布,所以暂时仍处于一个星光熠熠的筹款晚宴的状态,不过这对参与电影节的嘉宾绝对也是好事。
作者︰胡芷晴 (Didi Wu)
百老汇电影中心及香港亚洲电影节节目策划
胡芷晴曾修读建筑,因热爱电影,其后於伦敦修读电影策展,曾于台湾国际纪录片节工作,随后加入百老汇电影中心的策划团队,放映不同类型的电影。她欲尝试策划电影以外的节目,探索空间与影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