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杀.影评】别树一格的港产片 最绝望也不一定以不归路开脱
笔者看《G杀》预告片时已觉得此片的风格非常独特,古典的音乐配乐、镜头的运用、剪接都看出导演和编剧的别出心裁与创意,显然他们想拍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让观众自行解读。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更多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而笔者终于观影了这部作品,不得不赞叹故事的表现手法与串联技巧,以一个简单的英文字母“G”字,把一宗离奇命案的原委与戏中的名校高中少女、提琴少年、自闭少年、暴力黑警、性工作者、伪君子名校教师的关系环环相扣拼凑起来,故事的开首与结尾互相呼应,留白的地方正好让观众作出不同的解读与诠释。
如果把一宗离奇的命案发生的经过与原因平铺陈述,只会令《G杀》沦为一般剧情片无疑,而擅于拍摄个人风格短片、副导演出身的李卓斌显然不满足于此,刻意以一个符号G字来把与命案息息相关的六个角色拼凑,辅以一系列浓烈个人风格的画面、古典音乐、镜头运用、对白运用、场面对比、角色矛盾对立,把一个简单平凡的故事复杂化,环环相扣的人物关系与变化正好把一宗离奇命案的原委完美还原,而当中亦渗透不少社会性议题与善恶人性探讨,也对转变中的香港作出独特的回应。
《G杀》的成功元素是演员的演出与电影独特风格的完美缝合,无论是人面兽心伪善的陆骏光、我行我素、粗鄙狂妄的杜汶泽、多愁善感的黄璐、不屑社交的林善、情绪起伏不定的李任燊和愤世嫉俗但无奈接受的陈汉娜,都与电影暗黑的风格与来去匆促的故事节奏紧扣,每人的心境与矛盾的对立正好推进和解释悲剧命案的由来。
《G杀》的故事无疑是一场活生生的现实悲剧,但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却是在转变中的香港的你和我,社会伪善者与助纣为虐的欺凌者比比皆是,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正不断蚕食人本来的良知与应坚守的原则与操守。当自私与冷漠成为常态时,你可能感到无助与绝望,《G杀》表面上看起来也像一个绝望的故事,但导演显然想借片尾的主题曲来向观众道出:就算我们处于最极端绝望的状态,也不一定要选择悲剧的不归路来作开脱,在最黑暗的地方一样可以看到光明,最极端绝望就是有希望,也许我们对社会的状态与转变无力反抗,但只要仍怀有希望,在绝望中不要放弃,改变并非再遥不可及。
作为李卓斌首度执导的长片,《G杀》以独特的故事手法与风格借一宗命案和G开头的英文单字带向观众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况与转变的独特观点,也留白让观众自行解读,在商业片泛滥的港产片巿场,《G杀》显然是别树一格和惊喜的创新尝试。愿港产片巿场继续有这样不计后果、敢拍自己想拍的“Good Try”!
内容提供:MattGor讲戏
作者Facebook专页:MattGor 讲戏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G杀》点评: 别树一格的港产片”】
(以上文章内容均属用户提供,香港01不为任何用户内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