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仔打官司.影评】生而不能养 儿童难民悲剧是谁的错?

撰文: 电影·宇言
出版:更新:

《星仔打官司》(Capharnaum)是黎巴嫰导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第三部作品,与前作《Where Do We Go Now?》同样反映国内的社会问题,不过前作是以女性角度出发,在战火连天下男性大多出外拼命打仗,留下的女性可以如何自处?虽然是回应当地战争不断,但娜丁.拉巴基在片中没有聚焦战争场面,而是透过几位女性在日常生活奇招百出,寻找另一种可能化解战争的机会。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今次《星仔打官司》则以少年视角探讨难民遭遇,男孩Zain虽然拥有很多家庭成员,但当中几乎没有亲情可言,父母生而不养,只当他们是赚钱工具,种种行为令他觉得父母为何把他带来世上。电影亦入围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五强。

《星仔打官司》(Capharnaum)是黎巴嫰导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第三部作品,与前作《Where Do We Go Now?》同样反映国内的社会问题。(网上图片)

有道“养不教父之过”,但当问题根源是作为父母的人完全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从小至大他们被灌输的价值观,都是孩儿出生后就是如此环境,没有教育没有理想生活空间都全因为自己的身份阶级,是没有办法解决和转变的,因而当Zain在法庭上开口要控告作为父母的自己时,他们完全错愕,并不知道自己何错之有,认为难民就只能以难民身份继续这样的生活,是社会的错。当然这的确也是社会的错,因为当地政局和战争问题,但这不是以问题产生问题的辩解方法。编导亦以另一个角色的生活回应这种非常赖皮、无耻的借口。

不能负担养育的责任,就不要生下更多孩子。(电影剧照)

Zain在离家出走时遇上清洁工人Rahil,她曾当家佣,可是因为怀孕而放弃原来的工作,因为当地并不会给予外佣所生的孩子户籍,因此她需要找寻合适的地方安置自己和儿子。Rahil的处境跟Zain的父母比较之下同样并不好过,但她会努力寻求工作机会,还会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先行照顾儿子Yonas的起居饮食,这种做法其实才是父母照顾子女的天性和责任,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成长。而不是像Zain的父母抱怨自己的身份,埋怨社会制度,要改善或者维持仅有的生活水平总需要自己动手出力,而不是坐着等人施救,也不是自己制造问题。不能负担养育的责任,就不要生下更多孩子。

【编按:以下含剧透!逃生门在此。】

Zain的父母根本不当子女是人,更枉论照顾之言,有血缘却连一点感情也没有。(电影剧照)

电影透过Zain的视角亦回应何谓血缘与亲情,在他寄居在Rahil家的日子,他对Yonas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完全不像一位只有12岁的男孩,除了是因为生活环境使然,没有机会上学,从小到大在街头流连赚钱令他心智较为成熟。再者Yonas令他想起自己被卖走的妹妹,觉得有责任保护年纪比自己少的人,若然大家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就算那个人没有血缘关系也不是问题,就如Rahi对待他一样,是人情温暖的彰显,在一个恶劣环境更显得弥足珍贵。相反,Zain的父母根本不当子女是人,更枉论照顾之言,有血缘却连一点感情也没有,可想而知他们有多冷血。

饰演Zain的Al Rafeea确实曾经是一名难民,令他在片中经历仿如真情流露,当中的不安、不忿、喜悦的眼神和表情都非常真摰,而电影结局角色如他在真实一样能摆脱难民身分,获得收养并迁到欧洲居住和学习,编导透过作品为现实世界和故事补回一点光明,可是这些例子只是幸运少数,还是有很多人都是继续生活在社会边缘,当地的难民问题仍然值得大家关注。

撰文:电影·宇言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星仔打官司》(Capharnaum) 【从少年角度看难民问题】”​】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