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战线.影评】用生命做赌注 战地记者想成功就要“疯狂”

撰文: 撑场来稿
出版:更新:

曾经有一句说话去形容战地记者的工作:“愈接近前线,愈危险,愈能捕捉到最接近现实的画面。”用生命去冒险,为世界披露战争、纷争的真相,《第一眼战线》把这群新闻工作者承受的和面对的一一展现在影迷眼前。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撰文:电影·宇言

由露莎蒙碧姬(Rosamund Pike)主演,改编自传奇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Marie Colvin)的真实事迹,导演马修海尼曼(Matthew Heineman)过往曾多次监制及执导不少战争纪录片,今次首度拍摄长片同样选择相关题材,虽然这次并非真正拍摄如《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的战争电影,但观影过程中仍可见他呈现战争场面以及战场内各种环境的触觉,例如拍摄一众传媒如何走进及躲避危险关头、当有枪炮冲突时传媒及其他平民的处境等,都有仿似置身其中的感觉,而且也突显战争的可怕及遗祸。另一方面其实大家都已经知道玛丽科尔文的事迹,而编导则采取由她生前最后一次实地报导前,在各国战区采访的多年经历让观众同时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电影改编自传奇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Marie Colvin)的真实事迹。(电影剧照)

电影主线离不开两大重点,先是致敬战地记者努力探求真相的勇气。战地记者几乎在芸芸记者种类中是最危险。他们需要走进战场里捕捉不同场面,既要面对枪林弹雨,也可能被不同地方受到军方人员警告甚至扣押,每次出差都如履薄冰,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但正正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才可以让我们这些身处安逸之地的人可以得知每天在地球各处所发生的事情。

战争,看似和我们很遥远,其实又跟我们息息相关。很多时候,战争都是不同政权互相角力之下衍生出来,而且当中的正义和邪恶根本难以分辨,有些革命起义看似追寻平等,却可能随时变质,受到大部分支持的亦有机会发展成强词夺理的一方。因此战场记者除了捕捉战事的发展、背后始作俑者和原因,以及拍摄很多惨绝人寰、不忍目睹的事情,从中梳理整场战争的来龙去脉是他们的使命,亦务求让更多人知道真相甚至令各国有机会影响战局,或许有助尽快结束战事。

电影先向战地记者努力探求真相的勇气致敬。(电影剧照)

除了谈及真相的重要,故事另一个重点当然落在主角玛丽科尔文身上,也是回应电影英文名称 "A Private War" 的意思(当然也因为电影剧本出自Vanity Fair article “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编导花了不少篇幅呈现玛丽的内心交战,她充满记者追查到底、不易罢休的饥饿感,而且由每次热血地冲去各个战场的决定里,似乎都反映她跟一些军人般对“战争上瘾”以及创伤后遗症。处于这种状态下其实很可能无法在安稳舒适的地方生活,故事中可见玛丽虽然有朋友、也发展过一些恋情,但她根本不能安定下来,就如她脑海还是不时浮现闪过不同的血腥、悲惨的情景甚至以为自己还是身处其中,口里说不是靠酒精麻醉和冷静,身体却已经诚实地喝酒了。所以她向外是探求真相的勇者,但内在却是一个处于崩溃边缘的心理状况,这种内心角力其实是不足为外人道。

电影另一重点是展现主角的内心交战。(电影剧照)

从影以来尝试过很多不同角色的露莎蒙碧姬亦应记一功。首次电影演出在《新铁金刚之不日杀机》(Die Another Day)饰演双重间谍已经令人眼前一亮,当然之后最为人熟悉的是《失踪罪》(Gone Girl)的才貌兼备,内里却毒如蛇蝎,满腹密圈的妻子,而在《特务戆J之救国大业》(Johnny English Reborn)也显示她的喜剧天分。

今次在《第一眼战线》再次显示功架,不止将压低声线展现跟真人玛丽科尔文相似的口吻,更考功夫是要表现夹在安稳生活和追寻战争报导的内心挣扎,一时需要平静面对朋友、情人,另一方面又要在战火连天下记录和报导事件,而且也目赌各种各样的惨剧,也可能表达出战地记者若然要成功就无可避免地“疯狂”,需要择善固执才能拍摄和报导出最接近真相的一面。露莎蒙碧姬完全表现出当中对生活的选择对立和各种内心挣扎,可惜是再次被奥斯卡忽略的上佳演出。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第一眼战线》(A Private War) 【在内心交战下,勇敢地去追寻真相】”​】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