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簿旅友.影评】白人黑人形象大倒转 诠释富有黑人种族矛盾面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撰文:思觉已失调
《绿薄旅友》相信大家就算没有看过也会有听过这一出电影,这套由彼得.法拉利指导的电影现时已经录得4,510万美元的票房。该影片已经在金球奖先拔头筹,获得最佳音乐喜剧影片的殊荣,同时亦已经入围奥斯卡金像奖的多项提名。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像这种以商业主导的电影,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可以说是绝不常见。那到底《绿薄旅友》在那些地方是做得特别出色呢?
首先这套挂上“喜剧”衔头的电影,在讨论种族歧视这一个严肃的话题同时亦会在一些不经意的地方向观众带来一些轻松的幽默。就好似,在旅途中,由维果.莫天森(Viggo Mortensen)饰演的基层白人Tony Lip,强逼马赫夏拉.阿里(Mahershala Ali)饰演的音乐家Dr. Shirley食KFC时,Shirley手忙脚乱的一幕令人忍俊不禁。又或者,当Tony老婆在家中读出经过Shirley修饰后,变得无比优雅的信件给那些三姑六婆炫耀时,各位男士都懂得会心微笑。甚至在电影的最后,当Shirley进入Tony家中,Tony的亲朋戚友瞬间鸦雀无声的一幕亦渗透出一种黑色幽默。与一般“喜剧”电影往往都会“闹剧”收场,令观众观影体验十分尴尬。《绿薄旅友》绝对不是一套追求“量”的喜剧,但它绝对会在适当的时候逗笑你。
一套电影在剧情上最能够吸引人的往往就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位。而《绿薄旅友》就在这一个环节做得非常之突出。故事最表层的框架便是黑人与白人的种族冲突,即使在今天依然是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而故事是发生在60年代的美国,当时刚刚才废除了种族隔离政策。因此白人与黑人应该怎样相处依然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话题。在之前《闪亮人生》(Les Introchables)同样有挑战这一个议题。
但与之相反,在《绿薄旅友》当中,白人Tony来自一个基层家庭,靠着打零工为生,身边的朋友总是粗口横飞,是典型家庭美国的蓝领工人。相反黑人Dr.Shirley处于社会的高层。他是一名音乐家,接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谈吐得体,行为举止都散发着优雅,连坐姿都比别人笔直。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高等的黑人,在那一个时空之下,他始终是一个黑人。他受到的歧视目光甚至比一个普通的蓝领白人都要多。然而,这一些冲突都是可以预期的。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电影在处理Shirley作为一个高尚的黑人,与普通的黑人之间的冲突可以说是十分惊艳。就好似当Shirley入住一间只有黑人可以住的旅馆时。其他黑人邀请他参加球类活动。而Shirley本身却是一个连KFC都不懂怎样吃的人。自然是不愿意加入他们。而其他黑人对他却是一种不屑,认为他没有什么了不起。认为他只是一个不愿弄脏“管家服”,富有人家的“走狗”。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m not white enough.
另一幕,我认为可能是今年所有电影中最出色的一幕。当他们的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Shirley下车。西装革履的他望着在田里工作,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幼。他们的眼神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有羡慕、有同情、有嫉妒,亦有疑问。那种同是黑人,却处于两个极端位置的场面,比起白人与黑人的冲突来得更加震撼。Shirley就彷佛处于白人于黑人的夹心之间。被黑人误解,又被白人歧视。以至他在后来说出一句,"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m not white enough。"我认为这是整套电影的点睛之笔,也是电影的核心思想。
最后,谈一谈我的感想:我认为好的电影,并不一定要有很多飞天入地的特技,也不需要太多哭天喊地的场面。有些动人的情节,就像一个开关,只需轻轻一啪便能开启,用力过猛反而过犹不及。而种族冲突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题材,但导演却把握的很好,既没有滥用,亦没有滥情。然而,能够触动人的题材是屡见不鲜,为什么就没有一套好的电影去表达出来呢?我马上就想到,青年的那一辈总是被人觉得不上进,有小小钱便去日本花掉。我却想回那些权贵一句 I’m not rich enough and I’m poor enough。
我相信,懂的人都会懂。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m not white enough”——《绿薄旅友》(Green Book)”】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