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一号.影评】谈政治就不应谈爱情?
电影界怕碰政治题材,如榴梿般,喜欢的人大赞,不喜欢的人大骂;投资一部电影,动辄数百万,谁会喜欢只有一半观众入场。今次,有一位甘愿冒亏蚀的有心投资者,就是文化人石中英,他对“港产片”的爱护,正是许多“揾真银”的业界所没有的,所以落笔时偏心是应该的。编剧和导演是城市大学教授赵崇基(Derek Chiu),除了电影,他还会发表文章,不管你同意他的观点与否,但是相信亦能感受到他这知识分子的坚持。撰文:李伟民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在香港百年历史中,发生了两次重大的群众事件:一次是1967年的“六七抗英”,另一次是2014年的“占中行动”,两者对香港的政治发展影响深远。电影《中英街一号》借用两男一女的三角恋故事:“有钱仔”爱上女学生,但她芳心暗许的却是参与群众运动的一个穷家少年。卢镇业、廖子妤和游学修都演技出色,故事带点“前世今生”:在1967年跟2019年。三人身旁的父母是另一批甘草演员,卢伟力出演少女的父亲,林漪娸出演其母,表情真挚,触动人心;演技过火的是覃恩美,她演妈妈非常夸张,故意抢镜,影响电影的低调风格。不过,大时代,小故事,同样吸引。
一面看电影,一面感受导演的“力求中立”:在两次政治事件中,各方势力都通过演员的对白,好的赞一句,坏的也有一句;大家有对亦有错。导演还在暗喻:在任何大时代,人是最可悲的,既受到命运的支配,也受到时空的伤害,到底是罪有应得,还是白白上了刑台?导演多次用了猫狗来表达在不安的年代,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一般观众如果对政治不熟悉,必然想从电影中探究下列五个问题:
1.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政治的真相是什么?各方势力的真面目是什么?2. 抗争者要挑战法律,到底他们的道理是什么?多少是对的?多少是错的?3. 当权者的处理方法,多少是合理?多少是不合理?4. 当面对社会的不安,无辜老百姓的取向又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5. 事情发生了,往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当然,没有人期望电影就上述问题长篇大论;不过,看《中英街一号》时,感受到说书人在很多议题上都是“欲言又止”,或是“顾左右而言他”(青原惟信禅师很玄虚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也用到了),到底是创作人手下留情?还是想告诉观众:“你们自己思考吧。”或是重点在无奈的爱情故事?
因此,在不明确的情况下,观众各取所需,猜度说:“A应该代表B,C就是代表D……”但是,在电影的浮光掠影下,观众始终无法取得“知情权”的满足感,于是在某程度上,尚是“乱世情鸳惊梦散”的少男少女爱情故事。而政治则变成爱情故事的“配菜”;对于喜爱政治电影的观众,必定依然“口渴”。
今天人们不想论政,而《中英街一号》的出现,代表着勇气,它刺激了一个话题,一线燃引,让观众在散场后有更多讨论,寻求答案。也许《中英街一号》这套政治电影,没有想像中波澜壮阔,但起码叫我们重拾历史的一鳞半爪,牵动内心求知的“得寸进尺”。《中英街一号》虽然不算透彻,但是团队追求理想,要给它Like(当然电影值得一赞的还有布景、服装和道具的认真,连带对白也力求回到60年代,例如“清闲”当时叫“静局”、“报纸”叫“新闻纸”);而香港的电影历史,绝对会感谢这一套在2018年,曾经在大阪亚洲电影节取得Grand Prix大奖的作品!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中英街一号》”】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