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道歉.影评】难民带来的社会冲突 香港人易产生同理心

撰文: 罗伟强
出版:更新:

对于黎巴嫩这个国家,一般观众的印象应该都离不开“内战”、“穷”这些词汇。而若说到黎巴嫩电影,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一面茫然,黎巴嫩有制作电影吗?诚然,黎巴嫩绝非以电影闻名的国家,但在刚过去的奥斯卡中,就有一部黎巴嫩电影入围最佳外语片,而且更是首度入围的黎巴嫩电影,它就是《给我一个道歉》(The Insult)。

电影层层递进,以小见大,好不紧凑。

其实看之前颇为担忧,因为深知这些地方特式很强的电影通常会有大量在地元素,不了解的民族、历史、社会问题等等都很容易令人难以投入电影中,但《给我一个道歉》就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小冲突,籍由一个全球所有人都看得懂的争执,深入浅出地逐渐带出了黎巴嫩的种族、社会、宗教、近代历史与战争等相当严肃的问题。而难得的是导演没有因他想表达的社会性而降低了电影的娱乐性,不要觉得娱乐性这三个字好像很low,说穿了电影就是一种大众娱乐,有些电影在阐释沉重议题时会沦于说教式,难以入口。但《给我一个道歉》就在节奏的掌握上处理得非常优秀,以“给我一个道歉”作引入,不断以小化大,情节上一直环环相扣,在紧凑的过程中融入各种议题,而亳不生涩突兀,令首次看黎巴嫩电影的观众惊叹其技艺竟如此成熟。

对于法庭能否彰显公义,香港人近来应该都有很多想法。

由街头口角,继而动武的街头口角,慢慢闹上法庭,甚至要总统介入。乍听这个流程你一定会觉得夸张。然而在过程中故事混和了血淋淋但真实的黎巴嫩历史,使这件由普通事而引起的大规模“抗争”变得坚实,亦令观众能在短时间中对黎巴嫩的问题有个梗概。整部戏其中一个重要的场口是在法庭中,法庭作为一个公正裁决正义的殿堂,但对两位主角Tony及Yasser的冲突却似乎难以判断孰是孰非,这强化了历史与文化的伤痕对人的影响,而活在当下的人很难去判断历史,甚至电影的第一个法官在裁决以后,反而间接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冲突,让我们反思法庭到底能否彰显公义,所谓的公义对处于不同问题的人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尺。《给我一个道歉》很好地营造了对黎巴嫩这些长期处于战争、内乱的国家到底面对甚么的长期积累问题。

Tony表面上是恶人,但其实也受到历史的摆布而影响身心。

Tony在电影一开始凶神恶煞、咄咄逼人,极不讨好的形像令人不免偏向相信及喜欢Yasser,就如第一个出现的法官。但愈闹愈大时却慢慢揭开了Tony如何受历史、战争的残害而对巴勒斯坦难民产生歧视感,你立时很难判断对错,对两位主角都建立了同理心。两人某程度上都是好人,但在国家的氛围下却都无可奈何地“走错路”。编剧与导演为角色费煞心神地创造了一个相当立体而全面的形象,让这个故事提升了不少。

+1

这些外语电影所展现的文化观虽然与其他地方不同,但有些共感仍是可以放诸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而相信香港人看《给我一个道歉》时,少不免都会从巴勒斯坦的难民中联想到香港每天放150个新移民的状况,互相抢夺资源影响民生的事,香港人在电影中都很容易可以感受到。当然,历史的因由和战争的沉重感两者是不能比拟的。但历史、纷争与当下的争夺所制造的伤痕,我们都有共感。当各方都有强硬而富历史文化感的立场时,“道歉”谈何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