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联盟3.影评】港式伪Marvel迷是如何炼成的?
坦白讲,入场前对电影期待不大,抱着“睇足十年点都要睇埋”嘅心态入场。英雄电影打嚟打去是预咗的,虽则对视觉享受充满信心,但各大超级英雄、辅助角色连同新人物高达70人的打嚟打去点收科?唔怕唔好睇,最怕烂尾,看毕电影,我恨自己太迟入场,实在太好看了,这是一个最美的结局。撰文:柳凝之
【文章原刊于01撑场,欢迎下载香港01 app,与星级作者一同讨论喜爱话题。】
剧情不用多讲,亦无法再讲,经过十年打造的故事难以三言两语解释清楚,入场前三思找个怎样的“伴”,假若70个角色问你70次“点解嘅”,我担保返到屋企你会有另一场无限之战。简单而言,土地问题,由Thanos解决。
对笔者来讲,电影拥有两大惊喜位。第一是导演说故事的能力奇高,英雄大混战,竟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其实从预告片里,电影已暗示会出现不同的“场景”,各场景故事有异,角色们被巧妙地安排在不同场景执行任务,一改以往《复仇者》系列齐上齐落的安排。大家戏份出奇地平均,看《无限之战》尤如看一出连续剧,实属高招。
第二惊喜位是超级英雄战斗力设定到位。自雷神出现后,笔者经历好一段日子的瓶颈位,太强了,既然一个锤可打碎一个星球,还谈什么打斗?其后银河守护队、蚁侠的出现让人看得不是味儿,《英雄内战》便出现“为打而打”的情况,某些人有留力之嫌。原来Marvel近年悉心调整各人战斗力,《诸神黄昏》和《黑豹》起重要之缓冲作用,“凡人”战力提升,顶级英雄亦因际遇不同让能力下滑得到解释。
如笔者般此等“港式伪Marvel迷”是如何炼成的?你是稍有看过原著漫画,但称不上“边睇边大”,毕竟小时候是日本漫画主导着;你对超级英雄略有认识,但主要是认识X Men和Spiderman。直到十年前《铁甲奇侠》的出现,你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另一个铁甲威龙叫Iron Man。那时候看《铁甲奇侠》是因为口碑,因为坊间传闻这套电影可以一次过满足晒男人心底里已封晒尘的三个愿望:有钱人、机械人、女人。哇,Marvel之旅就是由此而起。Marvel的世界观源于电影,无限追看除了是故事本身外,亦是对电影角色的情意结。
《狂野时速》狂足八集已经让你抓狂?《哈利波特》“去去武器走”咁又八集又叫你看尽千山万水?原来十年里,你已看过了十八套Marvel电影,数量之多令你从电影里成长,伴你渡过这十八相送的又有多少个伴?
一个男人只有一个黄金十年,假若以正值二十岁之龄看《铁甲奇侠》,十年后以三十岁的姿态再看《无限之战》,你会老,角色也老,大家会变弱,亦会败走。你亦发现,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什么不死英雄,倒头来自己多是闲角居多,略有能力能成为鹰眼已是很大的成就。
或许每个男人心里曾有一个角色投射,期许自己他朝成为某个超级英雄,希望有着他或她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时而世易,重看今日的自己,《无限之战》的意义,不仅是一个故事的终结,而是每个男人与内心英雄的一次结算,他们在戏中下场会怎样了,在下一个十年,自己应该如何走了?
真.Marvel迷看毕电影,会三姑六婆上身觉得“预咗啦,早就知啦,漫画老早讲咗啦。”(当然讲咗,篡改情节又会俾人闹足一个十年),但对我这等“港式伪Marvel迷”来讲,故事就是来自电影,少了漫画的“剧透”,看与Thanos的激战我是看得紧握拳头;看结局的来临我是感到震惊。十年过去,英雄电影仍然打嚟打去,但今天的制作团队大刀阔斧地改变了,失落之余亦感安慰,此情此景,就像当天看《卢根》一样。
这是最好的结局,期待《复仇者联盟4》的来临。
【编按:文章题目由编辑所拟,原题为“我不是Marvel迷,只是一个‘港式Marvel电影迷’”。】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