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英街1号》题材敏感 赵崇基:政府以荒谬理由拒资助
港产片近几年社会意识强烈的电影愈来愈多,而在这种电影中,又有一部分以兼负探究民主为己任的作品出现。《十年》是一例,《地厚天高》也是一例,而最近夺大阪亚洲电影节“最优秀作品选”的《中英街1号》亦是。然而,作为一个人理应知道这些电影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它们所面对的困难与压逼。从《中英街1号》导演赵崇基身上,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风骨到底是什么。
香港很多“上咗岸”的导演,都北上掘金。钱人人都爱,但是否赚得顺心称意,有否违背良心,则是赵崇基导演考量的问题:“内地会跟你说不能拍同性恋题材,会跟你说要加两个内地演员,这些规限之下拍的电影,不会是纯粹的‘电影’。”合拍片,他不是没拍过,2011年的《英雄.喋血》赵导便初尝滋味。然而有些经验一次就够,可一不可再。其后的他投身教育工作,现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担任助理教授,期间一边筹措《中英街1号》的事宜,一边为香港电影培养新血,过程亳不简单。
政府以“商业元素不足”为由拒资助
《中英街1号》是一部300万的制作,当“首部剧情片计划”都有550多万的制作费资助时,300万其实真的是超小型制作。但导演透露,原来一开始他的预算有900万,当中消失的600万去了哪儿?原来与政府有关。“当时有人建议不如申请电影发展基金,而电影发展基金入面亦有人叫我申请,大家都觉得这种题材很适宜申请。一个如此本土、讲香港历史的非商业电影,也实在需要政府支持。谁不知电影发展基金以‘商业元素’不足这种荒谬的理由拒绝,我商业元素足又何必找政府支援呢?”
导演当初的想法是政府支助3分1,又找另外两位投资者各投资3分1。结果政府不支持下,两位投资者都想退缩。赵导为了令电影可以拍得成,花了一番唇舌令他们各拿出150万去拍。
可能是“蓝丝”评委给剧本0分
到底政府选择不支持的原因为何?赵导唏嘘地表示不知道,只能作一些猜想:“当时向政府申请时,刚巧是《十年》风波后不久,我难以不把两件事联想在一起。记得当时申请失败后,我的一位电影发展基金委员朋友跟我说,其中一位‘蓝丝’委员把《中英街1号》的剧本评为0分。”心想如何差的剧本也不可能给0分吧?更何况《中英街1号》虽然未上映,但已在刚过去的第13届大阪亚洲电影节荣获“最优秀作品选”,足见剧本与电影的优秀程度,绝非什么委员说了便算。
300万超低成本制作 导演分文不收
电影预算只有300万,到底如何可以拍成本来预计有900万的电影呢?赵导演表示从人工下手,部分人士分文不收来义务帮忙,不过令人欣赏的是这班不收钱的全都是资深电影人,包括赵导自己。能收到工资的,绝大部分都是来汲取经验的学生。“我自己都叫有书教有粮出,其他资深电影工作者亦多半有另外的工作,但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经济基础。所以虽然不多,但我会付一些工资给他们。”在这种薪金处理方法下,加上电影制作规模大幅减少,《中英街1号》才能够顺利完成,不得不佩服整个团队的坚韧。
班底难找 很多人担心不能再北上
虽然很多资深电影人都是赵导多年来的合作伙伴或朋友,但要让他们分文不收去拍一套戏,更重要的其实是他们相信《中英街1号》会是一套值得支持的好戏。“对于每一个帮忙的朋友,我都会清楚解释我的理念,他们都是认同我才会愿意帮忙。”而事实上,帮忙拍《中英街1号》背后的考量绝非仅仅一份工资那么简单。“曾经有演员对我说他可以完全不收钱来拍戏,但对方一知道原来与六七暴动有关,与近年的社会运动有关。对方就立即话不拍有关政治的电影。有些更会坦白说‘拍完会唔会返唔到大陆?’到底什么叫政治?为何要以一套戏的演出考量是否能继续北上工作?现在的香港就是如此。”其实这些人的顾虑就是出于政治考虑,我们可以很清高地批评这些拒绝协助的人,但他们其实也算是“情有可原”,谁都要开饭,这也是现时香港电影所面对的一种无奈。
对于香港电影,赵导表示:“生于斯长于斯,最想拍的一定是香港电影。特别是这些年香港有如此多的故事与题材可以拍,为何不拍呢?”面对成龙大哥的“没有香港电影论”,赵导认为:“人各有志,我们可能判断对与错。但这些人成为既得利益者,自然会说些保护给他们利益的人的说话,电影圈很多这种人。当你想测试一个人的人格,最好的方法永远是给他金钱或权力。”所以当知道赵崇基可以北上赚更多钱之时,他选择回到香港,拍本土的敏感题材,我们能发现所谓的风骨就是如此,而当看完《中英街1号》后,你亦会发现“沉郁顿挫”四字很适合形容它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