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为电影补完 三大理由戏迷必追原著小说

撰文: 施玲玲
出版:更新: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改编自美国作家André Aciman同名小说,去年底在美国上映即成为热话,剧情没有过份强调社会规范的束缚,而是将重点放回爱情的本质,其实如果抽离了同志元素,作品说的就是初恋那种酸甜滋味。
电影不但捧红添麦菲查洛美(Timothée Chalamet),又入围今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等大奖,更是少数睇完套戏再睇书会更有感觉的作品。以下就归纳出三个重要元素,证明睇戏之后更应该要睇埋本小说。
注:内含剧透。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荣获三项奥斯卡入围。(剧照)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描写了一个在意大利发生的爱情故事,17岁的Elio和24岁的Oliver在怀疑中探索爱意,直至终于突破不安尽情品尝甜美的果实,因为他们深知当夏天完结就是分别之时。文字和映像的表现手法不能类比,但编剧James Ivory跟足小说还原故事、保留重要对话之余,亦整合出流畅的剧情,难怪横扫英国奥斯卡(BAFTA)、美国影评人之选大奖、美国编剧公会奖等多个组织的最佳改编剧本,被看好下次在奥斯卡再下一城。如果说观众看电影能享受想像空间,那么原著就是答案,特别是睇完电影再睇书,绝对另有一番体验。

小本制作的《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去年底至今横扫多奖,成为今个颂奖礼季节的黑马。(剧照)

1. 第一身vs第三身

原著小说跟电影最大分别就是叙事角度,书中以Elio第一身出发,由首章开始已用直白的文字展示他对Oliver的迷恋和渴望,连初夜后的自我怀疑和厌恶也没有放过,读者由始至终如同他肚里的小虫,了解他的每个想法,不要看Elio表面冷淡,其实脑内对白非常多,也是每人暗恋时都有过的独白。

而电影中,观众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他们的爱情,所有情感都要靠两位主角的表情表现出来,所以起初或会觉得Elio有点难以捉摸,然而画面中也有不少线索拼凑出答案,全靠Timothée Chalamet和Armie Hammer完整演绎出Elio和Oliver的欲望和冲动。

Timothée Chalamet凭《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问鼎奥斯卡影帝。(剧照)

2. 高潮位Oliver有食蜜桃

电影中最激的一幕,离不开Elio用蜜桃自渎,这情节同样是由原著照搬,不过发展就有点不一样。戏中,Oliver发现了Elio做的“好事”后,戏言要给他看场好戏,准备把沾了精液的蜜桃吃下肚,却在Elio的激烈反对下宣告失败,但在小说里他不但成功吃掉蜜桃,Elio的反应更倾向满足,内心独白亦充满性意味,认为对方一边用炽热目光看着他一边慢慢吃桃的画面比性爱去得更尽,其至仔细描写感受到对方正在细细品尝,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进入Oliver的口中已变成他的。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意大利Crema取景。(剧照)

3. 原著小说有真正结局

世间上不是每段恋情都能开花结果,更遑论发生在上世纪的异地同志恋。戏中Oliver依期离开,再联络Elio时已是通知他准备结婚的消息,电影以特写Elio的长镜头完结,不难想像那年夏天当时在他脑中又再走了一遍。而小说的故事却尚有后文,讲述了Elio长大后到美国留学,Oliver则曾带太太和孩子回到意大利小镇短住;也有延伸到多年后,Elio仍难忘旧情到Oliver任教的大学,二人之间已多了道叫做家庭的鸿沟,Oliver也已变成居家好爸爸;甚至直到Elio的爸爸去世后,Oliver重游旧地慰问,即使他口中说没有忘记,但Elio知道已经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