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男孩.影评】有意义电影不一定沉重 在于正面带出歧视反思

撰文: 罗伟强
出版:更新:

如果单看预告片的话,你大概会把《奇迹男孩》想像成一个励志又催泪的故事,而事实亦的确如此。但在励志与催泪中,电影展现出与想像中不同的设计,令这部暖心之作充满惊喜,在主旋律中不断变奏令它保持新鲜感,在正向励志中不失反思点。

天山有缺憾的人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大努力去获得认同。

丑男孩在学校被歧视,慢慢在家人的鼓励中,与找到少有愿意接纳他的朋友下,慢慢重擡自信。预告片已清楚告诉大家电影的脉络,但电影细心之处是虽然丑小男孩Auggie是主角,讲故事并没有只围在他身上。相对Auggie一人,《奇迹男孩》更著重表达各配角的完整性。Auggie很不幸,但世界并非只围著他打转,他身边的人同样有各种困难需要面对。所以《奇迹男孩》感动人的地方不只是局部性的集中在Auggie身上,而是完整性地在Auggie身边的人身上。

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未必是Auggie本人,而是他身边的天使们。

受害者的家人同样痛苦

电影中除了主角外,花了比较多笔墨描绘的角色还有姐姐Via、Via的最好朋友Miranda、Auggie的最好朋友Jack Will。这3个角色在电影中各有以自己为出发的视觉带出的小故事。其中Via的故事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弟弟出身不幸地天生崎型,父母的爱与关怀全落在这个小儿子身上,本来万千宠爱在一身的Via虽偶有感到不公平,但明白到自己家庭已经不能再受到冲击,总是默默做好自己,不令家人为自己感到忧心,是一个很坚强亦很讨喜的女孩子。《奇迹男孩》其中一幕最令笔者感动的就是Via与婆婆对话的部分:“Auggie身边已经有好多天使,佢已经足够,所以我要好好爱你。”感动到呢!弟弟虽然有先天缺憾,但家人的爱都放在他身上,相反Via却因弟弟而被忽略,每个人都想自己被需要、被尊重、被关怀,Via在婆婆过世后就好像孤身一人。有时受害者未必是最痛苦,因为他们总能获得最大的关怀与同情,反而他身边的人可能会常受到忽略。Via如是,他们的父母亦如是,或甚的是Auggie身边一些不起眼的同学亦可能如是。

《奇迹男孩》出色之处就是编剧、导演不单单把重心放在Auggie身上,而是把身边人的心境都呈现出来,令这件事更加立体。情况有如今年大热兼大受好评的港产片《一念无明》,作为精神病患者的余文乐固然可怜,但照顾他的爸爸、自己本来的未婚妻同样有可怜之处。《奇迹男孩》中姐姐Via固然著墨最多,另外,妈妈为照顾Auggie即时放下论文,爸爸每天接送儿子,还要小心处理家人的情绪,每一个都非常不容易。把这些面向用不多的篇幅与镜头清晰带过,是《奇迹男孩》好看的地方。

在香港的教肯制度下,加上父母多半要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像Auggie这种有外表缺憾的人,相信很难活得开心。

《奇迹男孩》过于正面 香港不会有样的老师与校长

《奇迹男孩》通过建立如此的整体性表现方法,令电影的感动位更多更立体,凡事都有两面,若果只单从Auggie的眼球去看世界不免会单调及偏颇,同时亦通过Auggie的经历带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Auggie的父母对孩子不离不弃,并且循循善诱,发掘Auggie的专长并让他建立自信。学校的老师、校长严惩歧视并发起欺凌行为的Julian。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方面,都为Auggie建立一个有利的环境去拾回自信。但当然,亦有人可能会怀疑现实中是否可以如此完美?戏中除了Julian的父母外,每一个成年人都是天使。而现实中的欺凌行为可能更夸张,牵涉更多人;愿意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未必会如此多;成年人可能比孩子歧视、欺凌得更过份。简单而言就是有点不真实。特别是生于香港这个冷漠的城市,戏中的情节会让人觉得过度正向。而事实上,早前爆出的何福堂小学欺凌事件,校方就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处理,更坚称学校没有欺凌事件。即使受欺凌的轩仔耳膜受损,即使一个小一小朋友受欺凌到不愿上学,校方却只顾自己的校誉名声,向轩仔家长称:“冇证据、冇证人,可能系你个仔自己整亲。”,实在令人失望香港教育堕落如此,亦令人觉得《奇迹男孩》过于美好。

但世界已经够黑暗了,又何妨在电影中添加些正能量呢?近年香港的“最佳电影”都是黑暗的社会向电影,连今年“金马奖”大杀四方的《血观音》、《大佛普拉斯》都是这种类型。然而,这些电影愈看愈沉重,虽然会有得著。但有时候不如来一套《奇迹男孩》这样的电影,正向、窝心同时有意义、有得著。

更多《奇迹男孩》剧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