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回魂.影评】史提芬京书迷都满意 为班细路可以再睇多次
评论一部恐怖电影好不好看,多数人会倾向以惊吓程度作准则,问你“惊唔惊”。不过“惊”本身好主观,热爱看恐怖片、身经百战的人基本上对各种吓人手法都免疫,反为着眼于影片的故事性。近日上映的《小丑回魂》(It)就示范了如何吓得言之有物,以怪物小丑为引子带出一则青春成长物语。睇完不但想加入“失败者俱乐部”(The Losers’ Club)与这班细路共同进退,更希望快点睇到下一集。
评价间有少量剧透,敬请留意。
如果单纯计惊吓程度,《小丑回魂》大概比不上早前的《诡娃安娜贝尔:造孽》(Annabelle:Creation),就个人而言,甚至觉得小丑Pennywise有点可爱(看牠那对兔仔牙)。不过《小丑回魂》聪明在愿意花篇幅建立角色,给予观众足够时间与空间去了解几位小主角(潜在受害者),等到他们面对怪物时,在座的人能够轻易代入他们的视点,明白“牠”到底有几恐怖。怪物不是只有小丑的模样,而是可以针对受害者最害怕的东西转换形态,惊吓的手法因此层出不穷,没有闷场。但比“牠”更得人惊的,是小镇的大人们,他们不可靠、自私、冷漠,是孩子们恐惧的源头。这些不合格的父母对未成年者作出欺骗、虐待的行为,变成他们成长中的痛。“失败者俱乐部”对付小丑除了为解决神秘失踪事件,亦是与自己的心魔战斗。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失败者”更依赖彼此更团结,友情发挥最大的力量,令电影后段变得非常热血。惟原著中着墨甚多的种族歧视问题,还有小丑的来历,电影仅略略带过,希望能在续集补强。
笔者曾经在《无名尸诅咒》(The Autopsy of Jane Doe)的影评内说过,将角色蠢化去迫观众觉得紧张是低质的吓人手法(例如坚持要单独行动、说话不清不楚),这是许多恐怖片的通病。《小丑回魂》最令人高兴的一点,是主角们并非长期处于挨打的状态,失败过一次后会懂得变通,打怪会记得带武器,这才叫正常人反应。由于演员有重叠,加上又是80年代一群小孩对付恶魔的故事,部分评论指这部电影很像Netflix剧集《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只能说搞清楚先后次序再说吧。(提示:《怪奇物语》导演Duffer兄弟是史提芬京的超级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