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中医教你】到底外湿、内湿、寒湿同湿热点分?

撰文: 谭莉英
出版:更新:

相信不少人经常听到身边长辈教育自己,不要吃这个,不要喝冻饮,会令身体有湿,导致湿气。听就听得多,但具体是什么原理却鲜有人知,如今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中医认为的“湿”究竟是怎么回事。

疲倦无力、胃口欠佳、身体状况差,均是湿邪入体的常见征状。(视觉中国)

Emma问:

谭博士,自从过完年,天气回暖后,我觉得自己身体状态很差,经常觉得疲倦无力,胃口欠佳,整个人看上去拥臃肿肿,请问为什么会这样?

经详细诊断后,我答:

你的症状就是典型的湿重,湿困于体内所引起。

Emma问:

常听身边的人说湿气,其实湿气具体是指什么?由什么原因引起?

中医理论认为湿和痰、饮三者都是人体内津液没经过正常管道处理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即是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容易引起疾病。而湿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

外湿是六淫外邪之一,六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多数由于气候潮湿、人体经常涉水或淋雨、居住地方潮湿等外界的湿邪侵入人体所导致。

内湿

内湿的形成,多因为患者平时饮食没有节制,过食生冷或肥腻、辛辣的食物,如冷饮、刺身、雪糕、火锅和速食等,饮酒、大鱼大肉、时饿时饥都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导致功能减弱,脾在五脏中主管运化身体内的水湿,若然脾脏受损,便不能顺利运化传输津液和水液,于是湿停滞在内部,聚集在一起引起内患,或引起泄泻、水肿和饮邪。

Emma问:

那是不是每个人被湿邪入侵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常听到湿热,其实会不会也有寒湿这种说法?

我答:

是的,湿邪侵入人体,常根据人体脏腑功能的不同,素质的差异等原因而发生转变,如平日脾阳偏虚的人,湿邪便容易转化为寒湿,而胃热偏盛的人,湿邪就易转化为湿热。湿寒化后多损伤脾脏阳气,若湿热化后则易耗伤胃脏阴液。

Emma续问:

原来如此,请问寒湿和湿热有些什么具体症状,可以令我们容易自己分辨呢?

我答:

寒湿主要症状为:胃腹部胀闷,胃口差,不想进食,恶心想吐,口淡不渴,腹痛腹泻,觉得头重、身重或者肿等;湿热主要症状为:胃腹部胀闷,厌食,口苦口粘,口渴但是不想饮水,尿色黄,或者面目皮肤发黄或痕痒,身热有汗等。而你的症状是属於单纯感受湿邪,导致脾胃损伤,运化能力不足,为曾热化或寒化的阶段,通常这个阶段出现的症状为面色萎黄,精神疲倦,四肢困重乏力,胃腹部不适,厌食油腻,大便溏稀或腹泻等。

Emma问:

对的对的,我现在就是这种情况,那请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缓解?

方法当然有很多,你可以先尝试以下方法处理:

-食疗-

淮山薏仁赤小豆汤(1人份)

淮山薏仁赤小豆。(作者提供)

材料:淮山10克、薏仁10克、赤小豆10克、瘦肉250克、海盐少量。做法:将上诉材料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文火,续煲2小时,入海盐调味即可。服法:每日1次,连服3日,若情况未能改善可咨询相熟的合资格中医师。功效:健脾祛湿,利尿消肿。禁忌:寒底人士和小便清长者忌服,大病、久病、老人、孕妇和小孩服用前应咨询合资格的注册中医师。

-茶疗-

陈皮茯苓茶

材料:陈皮2克,茯苓5克。做法:茯苓、陈皮洗净,放人保温杯中,加入适量热水,焗泡15分钟即可饮用。服法:每日2次,连服3日,若情况未能改善可咨询相熟的合资格中医师。功效:健脾利湿,理气化痰。禁忌:阴虚燥咳者、多尿者忌服,大病、久病、老人、孕妇和小孩服用前应咨询合资格的注册中医师。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