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自比邱吉尔的约翰逊 二战与脱欧:英国两个时代的豪赌
2014年,还是伦敦市长的约翰逊出版了一本书——《邱吉尔因素》(The Churchill Factor:How One Man Made History)。约翰逊对于二战时期首相邱吉尔的仰慕不言而喻,在他眼中,英国当今的脱欧处境就好比邱吉尔面对纳粹德国,都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赌博。
众所周知,约翰逊对于欧盟以至英国留欧或脱欧立场并非从一而终,不少人都会形容,约翰逊是一名“机会主义者”,这个字似乎语带贬义,不过在他本人眼中或许是褒义的,皆因他的偶像邱吉尔同样被视为机会主义者。或许英国脱欧风波对于约翰逊而言,是“机会来了”,不过到底会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还是另一位黯然收场的保守党党魁?
约翰逊不只一次把英国脱欧的两难处境与邱吉尔二战时期情况相比,他形容邱吉尔是个“强迫性赌徒”(compulsive gambler),整个政治生涯都在赌博,而且经常押错注:
“对于加里波利(Gallipoli)战役,他错了。对于金本位,他错了。对于印度(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他错了。在政治生涯的诸多问题上都错了,但在1930年代,他跟希特拉与纳粹党来了一场豪赌。”
人所共知,这场近80年前的豪赌最终胜利了,邱吉尔不理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Lord Halifax)等人跟希特拉议和的要求,坚持战争,最终带领英国赢了二次大战。BBC在2002年进行民调,英国人就选了这位战时首相为“有史以来最伟大英国人”。
约翰逊便形容,邱吉尔也曾被大多数的英国贵族“深深厌恶”,指责他是无耻的机会主义者,但在二战上的决定绝对正确,而约翰逊在这段历史之中得出的教训是,“有时候你必须做艰难的事情,你要选择站在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太冒险的位置。”
约翰逊对于邱吉尔的祟拜显而易见。他出版《邱吉尔因素》一书尽述了邱吉尔的机智、才华横溢,并促选民为英国挑选一位像邱吉尔一样能缔造历史的首相。然而,这本书的风评没很好,一方面是对邱吉尔过于偏袒,为其过失及缺点辩护,而且明眼人都看得出约翰逊欲自比邱吉尔。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Richard Evans就形容,这本书比较像是“约翰逊本人的长篇宣传”。
这种自我擡举或许令人有点吃不消,不过约翰逊与邱吉尔的背景确有几分相似:同是出生于富裕家庭,从政之前曾为记者,喜爱写作,行事怪诞。两人与英国政客传统的庄严形象相反:邱吉尔像个醉汉,酒杯雪茄不离手;约翰逊则不修边幅,婚外情不断。
成长记:精英中的精英
精英从政深入了英国的骨髓,同样出身于精英阶层的约翰逊与邱吉尔一样,自小已有政治野心。传统贵族学校伊顿公学(Eton College)至今培养出20位首相,约翰逊也不例外,小时候已经野心勃勃,说要做一个世界王帝(world king),出生于美国的他甚至连美国宪法第二条也查看过,看看是否可以选总统。不过他一家后来迁居回英国,目光自然由白宫移到唐宁街10号。
约翰逊具才智又凌乱的风格,也许是“家族遗传”。父亲是政客兼作家Stanley Johnson,跟不少上流社会家庭一样成长环境优越,但他们家里总是充满乱子。约翰逊孩提时期,父母曾去吃午餐却把不慎把他独留在车厢;四兄弟妹小时试过走失,或者不小心从行驶的车上掉下来。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严格非常,兄弟姊妹间的竞争激烈,弟弟Leo就形容,家里有股“疯狂做事情”的狂劲,众人都在忙着,不会停下来。四名孩子长大后都念名校,一门四杰全部牛津毕业。
约翰逊作为老大,深深受家庭文化影响,好胜心也自小已培养出来。少年时期,约翰逊父母离异,母亲曾因精神问题短暂离开了子女,促使了约翰逊的性情改变,变得更强悍、专注,正如他对女友们所说“要变得无坚不摧,才可让自己免于这种伤痛”。
到了牛津时期,他与细两岁的卡梅伦都属著名“布灵顿俱乐部”(Bullington Club),成员都是上流社会的富家子,约翰逊还是牛津辩论社(The Oxford Union)的主席。这两同门师兄弟、保守党友,从小斗到大,虽然由伊顿至牛津时期,卡梅伦的风头远不及约翰逊,但修读哲学、政治与经济学的卡梅伦却以一级荣誉毕业,念古典文学的约翰逊只得二级荣誉。
文人本色——貌似合理,夹杂错误
约翰逊与邱吉尔都具有语言天赋。邱吉尔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字天才,掌握的词汇多达12万个,战时凭着演说激起了英国人的斗志。约翰逊通晓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热爱历史。同学赞他聪明睿智,讲说话总是文绉绉的,感觉守旧却魅力惊人。约翰逊也曾吹嘘自己能以古希腊文背诵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的头一百行。
语言天份、巧言善辩的本领,也许为约翰逊确立了“执笔维生”之路。不过在约翰逊传媒生涯当中,早期曾经试过因捏造专家言论被开除,在他的报道里往往不乏错处。他于2003年曾为《旁观者报》(The Spectator)采访意大利前总理贝鲁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文章里绘声绘影地写着贝鲁斯科尼当时在别墅里穿着“白衣透视睡衣装束”,却把他误写成“欧洲最富有的人”——“貌似合理、乐观、有趣、错误”,这就是约翰逊的辩论本色,由记者生涯延伸至政治生涯里。
正如英国语言学教授Paul Clinton形容:
他知道怎样使听众发笑,与此同时在掩饰自己政策欠奉、不愿承诺、半真半假、不实说法,与及埋没真相。
他的政治生涯起步较卡梅伦迟,卡梅伦甫毕业便涉足政治圈,顺境亦来得较早,以仅43岁之龄入主唐宁街。那时的约翰逊正是伦敦市长,与其说约翰逊是个“出色”的伦敦市长,以“出位”来形容可能更加贴切,玩世不恭的在伦敦奥运空降亮相,踏着Boris Bike(城市共享单车)上班,以自己谐趣幽默的形象,把伦敦包装成“世上最正的城市”,同时把自己跻进国际镁光灯下。
蜚声国际的伦敦市长 政绩是?
无可否认,在约翰逊治下的八年,伦敦市发展得不错,市面交通改善了,奥运办得相当成功,主要的跨城市铁路工程亦顺利动工。不少英国政客及政治评论员都认为伦奥和交通基建等“政绩”其实都是前任市长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留下的,约翰逊成功把自己打造成明星市长,并没甚么实际政绩。
那时约翰逊曾被问过,是否有意成为“Dave”(他对卡梅伦的称呼)的首相接班人,他以一贯幽默含糊带过:
我当首相的机会就等于在火星上见到猫王,或者是我转世成为一颗橄榄。
实情是,约翰逊40年来都在深思、计算,逐步攀登首相宝座,卡梅伦政府提出的脱欧公投就是成就了他的工具。
在2015年投向脱欧阵营,可算是约翰逊个人政治生涯的一场重大赌博,也是他成为首相的眼前唯一契机。约翰逊根本不是“死忠”疑欧派,过往多年来也持亲欧盟立场,在2013年便曾在《每日电讯报》撰文,指英国脱离欧盟无助解决问题,称很多问题都并非来自布鲁塞尔,而是英国自身的短视、管理不善、过分自满等。及后于2014年的《邱吉尔因素》书中又形容,欧盟及其前身为其人民带来的长期和平与繁荣,是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罗马帝国)以来未见。
在转投脱欧阵营后,约翰逊一改口吻,称欧盟“入侵英国公共政策的每个层面,慢慢地进行法律殖民”,甚至多次形容欧盟好比纳粹德国,在2016年5月的《每日电讯报》的访问就解释“拿破仑、希特拉,各人试过(大一统),都是悲剧收场,欧盟只是尝试另一种方法。”一两年之间,对于欧盟立场有着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难免让人觉得他投机,有跟他认识廿载的传媒人就形容他是“金漆利己主义者”。
由脱欧阵营时的“每星期英国给欧盟付上3.5亿英镑”,到今日的“10月31日脱欧大限”,约翰逊的宣传口号之下藏着什么板斧,也确实令英国人与欧洲人存疑。保守党或许心存盼望,约翰逊像邱吉尔一样,怪叔叔皮囊下藏着满腹妙计,能带领英国走出另一个历史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