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双11】顺丰速运由砵兰街到上市 高中学历王卫打造千亿王国
双11来临,大家磨拳擦掌大出血时,速递公司也整装待发,期待分一杯羹。龙头的顺丰速运,今年2月上市,现时市值逾3千亿港元。掌舵人王卫,现年46岁,他7岁随家人来港,高中毕业后去打工。1993年在砵兰街开始速递生意,由6人起家,他们以低价抢生意,很快打出名堂。不过最初杂乱无章,行家又羡慕又妒忌,贬义称呼“老鼠会”。不过,顺丰至今已上市并逾40万员工。今年他在胡润富豪榜排名25,资产已超越李嘉诚。王卫的故事,由他7岁来港定居开始。
《顺丰王朝──物流王国的兴起》一书作者邢柏,曾任腾讯集团高层经理,过去亦有关注顺丰集团的动向。书籍简介形容顺丰总裁王卫是“马云最佩服的人”,22岁在砵兰街创业,短短三年,便由最初建立顺丰,发展成垄断整个华南地区的快递业务,“由速递员变身百亿物流王国的企业家”。
从“挟带人”做到“买屋仔”
1971年,王卫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一名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聪慧的头脑。
7岁时王卫随家人一起迁到香港居住,一直读完高中。高中毕业后,王卫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在叔叔手下做小工,期间他尝试做过多种生意,虽然都无疾而终,但他却在香港商业环境的濡染下,练就了商人的敏锐眼光。
1993 年,王卫22岁,虽然年轻,但是打工的经历早已使他具备了一位优秀商人的潜质。他意识到,这次必须要抓住商机。他从父亲那里借来10万元,在广东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公司成立之初,算上王卫只有6人。
从此,王卫和员工们开始了以背包和拉杆箱运货的奔波生活,那时为了抢占市场,别的公司70元钱送一件货, 顺丰却只收40元。这种“割价抢滩”的策略,让这个只有6人的小公司迅速吸引了大批客户,甚至让原本冷清的街道也变得热闹起来。
亲力亲为 割价抢滩
王卫22岁时在顺德创立顺丰速运。顺丰最初只有6名员工,以割价抢滩策略抢客,吸引大批客户惠顾。而王卫虽然身为老板,但亦每晚辛勤工作,“不仅要亲自出去送快递,更是要忙到深夜……带著几个人默默地整理快递包裹,折腾到很晚”。
“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我们这些业务员都像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著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为人低调 不卖广告
至1996年初,即顺丰建立仅三年,便垄断深港货运,近七成陆路货物运输均由顺丰主理。公司快速扩张,但书中指王卫不会如一般富豪般炫富,衣著与平民无异,“仍然喜欢穿著简单的T恤,骑著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
“生活中的王卫也同样十分低调朴素,穿著尤其简单,一件衬衣、一条牛仔裤加双鞋就出门了。朋友在一起聚会,王卫永远都是坐在角落里,听别人高谈阔论,完全看不出他是个富豪。”
“屈指可数的几次曝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衣著简单朴素的男人有著典型的粤式面格:颧骨凸出,脸庞瘦弱,中等个头、大众男子的平板发型,这些随处可见的要素让王卫显得毫不起眼。”
同行眼中的“老鼠会”
一些同行对于顺丰的快速发展感到威胁,出于嫉妒,他们送给了顺丰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号—“老鼠会”。
刚刚成立的顺丰,的确可以用“老鼠会”来形容:由于业务繁忙,人手不够,王卫不仅要亲自出去送快递,更是要忙到深夜,为第二天清早的工作做好准备。在当时顺德稍显冷清的街道边,会有一间昏黄灯光闪烁的 小屋子,王卫带著几个人默默地在整理快递包裹,折腾到很晚。
顺丰被叫作“老鼠会”还有个原因,就是同行都觉得他们太过杂乱无章,没有秩序。早期的顺丰,不仅没有统一的快递标志,连基本的快递员服装都没有统一样式,完全就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至于交通工具更是杂乱如麻,有开著货车的,也有骑著摩托车的,有的甚至要走一段水路才能送达。正是因为这些不整齐,同行们由嫉妒生出鄙夷, 觉得顺丰完全不像个有严格规章制度的企业,就像是一窝无组织无纪律的“老鼠”,他们以攻击顺丰的弱点来安慰自己。
不过对于外界的种种纷扰,王卫依然保持一贯的缄默,即使是顺丰被人称作略带歧视的“老鼠会”,他也没有反驳。始终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提高顺丰的服务品质。如今顺丰已经成了民营快递企业的龙头老大,这足以让那些曾经嘲笑顺丰的人闭嘴。再多的广告,也抵不过顾客亲身的服务体验。
“能验证这种说法最好的例子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铁路快递代表前往广东,与当地官员商讨,希望借铁路开通香港和广东地区的快递业务,结果却被告知一家叫作顺丰的快递企业早已垄断了整个业务,铁路快递代表只能无功而返。”
“王卫秉持做事低调的观念,不愿抛头露面,对外拒绝过CCTV 的采访请求,对内在企业内部刊物上也从没有他的身影。”
2002 年,王卫做了快递业内史无前例的大举动,将加盟商式运营转变为全直营,
2003 年,当时的快递行业老大宅急送老总陈平去广东找王卫,两位大佬第一次会面。陈平拿著地址单在马路上急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找到顺丰公司的招牌,不得已只好给王卫打电话,顺著他的指引来到一处地下室,这里就是王卫的公司。当时王卫正和十几个派件员背著大包准备出发。 这一年,顺丰的业务量还不到宅急送的三分之一,而仅仅两年之后, 顺丰的业务量就是宅急送的两倍。
2005年,顺丰的营业额是十六亿元,基本和申通持平。当时,快递业内有“南顺丰,东申通,北宅急送”的说法。
2010年,顺丰营业额 一百二十亿,申通六十多亿,宅急送二十多亿。顺丰在这一年开通了韩国和新加坡的业务,还拥有了自己的两架波音 757 飞机。 不管是购买飞机,成立顺丰航空公司,抑或是跨界进入冷链物流、电 商领域等,王卫只是会在顺丰的官网上默默地贴出通知。
2010年营业额升至120亿
作者认为,王卫的低调,也是顺丰成功的要素,因王卫“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做好分内事上,埋头苦干,努力提升顺丰快递的服务品质”。而王卫踏实的风格亦让员工仿傚,“让每个顺丰员工都像勤劳的工蚁一样”。
2005年,顺丰营业额为16亿元;五年之后,顺丰营业额已升至每年近120亿,更拥有两架飞机。书中引述王卫指,成功离不开运气及态度,“有了运气再加态度,就好像中了彩票之后,积极地去拿这些钱做好事,并做一些科学理性的投资,创造价值,才能够长远发展。”
50万元寻找王卫 只为跟他吃顿饭
香港狗仔队苦苦守候只为一睹真容,有 VC(编者注:风险投资)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 VC 就对外开出50万元中介费价码—50万元只为和王卫吃顿饭。
顺丰被批评“硬得有点不合群,像块石头”
2007 年,国际快递企业的资源整合行动进入高峰期,美国联合包裹 (UPS)也开始大规模地增加中国快递互联网建设,给中国民营快递企业施压。同时嘉里大通也积极铺设国内的公路物流互联网,而国内传统的快递企业,为了加快发展脚步,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行动。
申通快递收购了海航旗下的天天快递。所有以物流或者快递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均开始向著 大物流方向前进。很少有企业拒绝改变,没有人拒绝进入大物流行业。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卫领导下的顺丰不仅拒绝并购,甚至在进入大物流这一集体活动中表现得相当不积极。外界评价他和他的顺丰“硬得有点不合群,像块石头”。
1993 年 王卫创立顺丰速运,只用三年的时间就基本垄断了华南市场, 之后进军华东华北市场;2002 年 王卫全面收权,采用直营模式;2003 年 顺丰速运成为国内首家用飞机运送快递的公司;2007 年 王卫进军台湾、 澳门市场;2009 年 王卫拥有了自己的飞机;2010 年 顺丰开通到新加坡、 韩国的国际物流业务;2011 年 顺丰在马来西亚、日本两国同时设立营业 网点;2012 年 王卫将营业网点开到了美国,正式涉足电商;2013 年 顺丰速运首度融资2017年2月24日 顺丰控股在深圳上市,首日挂牌股价即涨停板。
本文节录自 《顺丰王朝-物流王国的兴起》
作者:邢柏
长期从事互联网时代个人与企业成功路径研究的作家,曾任腾讯集团高层经理。
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顺丰集团,曾长期进行大量采访,收集有关顺丰及王卫的资讯和资料。他一直坚信,不依赖互联网投资风潮、脚踏实地干实业的企业家才是最值得学习的创业标杆,与各领风骚三五年的互联网明星相比,王卫式的创业者能走的更远。
出版社:红出版
《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