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壳机动队》开画 为何选香港背景?《The Matrix》都抄考佢?
荷李活真人版《攻壳机动队》即将上映,最吸引香港观众的除了女主角施嘉莉祖安逊,相信就是戏中的香港场景。但原来原著动画版的《攻壳》包含的香港元素更多。如启德时期的闹市低飞、中文字的霓虹招牌。对香港观众更为亲切。
这部1989年的漫画,故事以香港为背景,原来日本漫画家、曾负责动画电影版的导演,对香港都情有独钟。
《攻壳》由漫画到电影、电视
电影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于1989年所著之同名漫画,及押井守执导的1995年版同名剧场版动画,及后又“添食”推出电视版,直至2015年仍有新作推出,可谓长做长有。
电影故事讲述高度科技化的未来世界中(动画版时空为2029年),接受过机械改造的人类,已能直接将意识接驳至互联网获取资讯,却同时令高明的黑客得以操纵别人身体,令电子犯罪更为猖獗。而施嘉莉祖安逊饰演的“少佐”(The Major),是一名接受全身机械改造的义体警官,她领导的“公安九课”则负责阻止网络犯罪及黑客威胁。而在对抗犯罪的同时,亦让“少佐”渐渐察觉自己的记忆残缺不全,开始寻找自己过去的线索。
电影宣传片 VS 动画版
从电影的宣传片中,暂时可见的电影与原版动画最大分别,是电影版似乎因市场考虑,有意淡化东方色彩,如宣传片中一直称呼主角为“少校(The Major)”而未有提及其原版动画名字“草薙素子”。故事场景亦由充满旧式招牌及霓虹灯、映照90年代香港的“新港”,改为较为国际化的现代都市。
更多的动画版“香港”剧照,可点撃以下图辑观看:
原导演:香港是未来城市发展指标
为甚么《攻壳机动队》故事背景要设定在香港呢?当年带同制作团队来港搜集资料的导演押井守,曾于1995年发行的《The Analysis of 攻壳机动队》一书中表示,他认为21世纪的亚洲将主导未来城市的发展,而当时的香港正是其他亚洲都市的仿傚对象,所以就选择香港。
动画美术设计竹内敦志说得更为仔细具体,他表示香港街道资讯泛滥,充斥著告示版、霓虹灯和标志;旧街道与摩天大楼之间视觉上亦构成巨大反差,体现出城市现代化所带来的矛盾或压力。而这种反差,亦令香港成为不少日本动漫的取材对象。
昔日香港景致 成电影动漫取材胜地
除了《攻壳》,其实亦有不少动漫或科幻电影曾以昔日香港作为故事场景的参考。
如日本动画有《机动武斗传G》、《金田一》等;科幻电影较为知名的则有由《帝国骄雄》导演列尼史葛(Ridley Scott)执导、夏里逊福(Harrison Ford)主演的1982年经典《银翼杀手》(又称《2020》,英文名称为The Blade Runner)。列尼史葛曾表示,戏中潮湿阴暗的街道及霓虹灯等香港“标志”,是参考“香港天气很糟时的景观”而来。
影评人撰文:九龙残旧街景与中环 现在与未来
后来押井守亦在访问中提及,选择香港为场景亦有受到《银翼杀手》影响。本港影评人张伟雄在2008年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08年3月的季刊中,曾撰文题为《外国人眼中的科幻城》。他在文中指出,科幻文化讨论的二元基础是“乌托邦人生的追求”及对幸福未来的怀疑目光,而《攻壳机动队》及《银翼杀手》中,“九龙视觉化”的残旧街景,与对岸中环的高楼成为城市未来与现在的对衡。《攻壳机动队》都市水中的垃圾、以非法勾当维生的居民代表“不被淘汰的现在式适应”,都成为香港城市的科幻基调,“最后的城市生活,它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但就是未来不能忽略的关注。”
《廿二世纪杀人网络》亦受《攻壳机动队》启发拍摄
虽然《攻壳机动队》至今才有真人版荷李活电影,但它的影响力,其实早于廿年前已传至美国。在香港知名度相当高、由奇诺李维斯主演的1999年科幻电影《廿二世纪杀人网络》(The Matrix),导演华高斯基姐妹(前身为华高斯基姐妹兄弟,两兄弟皆已接受变性手术)亦曾公开承认是《攻壳机动队》动画版的忠实拥趸,《廿二世纪杀人网络》亦是受该动画启发而诞生。
当年华高斯基甚至直接向制片人Joel Silver播放《攻壳机动队》动画版作为“参考范本”,表示“我们就想制作这个的真人版”。而电影中不少镜头和场景,似乎亦是向《攻壳机动队》致敬:
有不少网友将《廿二世纪杀人网络》中的片段与《攻壳机动队》相比较,分镜相似度甚高。(Youtube 影片)
而华高斯基姐妹对日本动画的热爱,亦从后来他们策划的《世二世纪》9集外传动画短片《The Animatrix》中可见一斑。在拍摄过《廿二世纪杀人网络》第一集电影后,华高斯基两人特意前往日本邀请渡边信一郎、森本晃司等著名动画人担任部份集数的导演及编剧。而每集长度只有数分钟至十数分钟的《The Animatrix》制作费更是以百万美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