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养儿童被揭“又烟又酒又跑车” 宣明会回应:捐款用于社群发展
宣明会继受助儿童“返老还童”及照片重复使用事件后,近日又爆出受助儿童“又烟又酒又跑车”风波。助养者约8至10年前,经宣明会助养儿童,见儿童看似长大,在IG成功联络到男童,惊觉他“又烟又酒又跑车”之余,更称从未申请助养,甚至向他索钱,事件引起关注。
香港世界宣明会早前回复《香港01》查询,表示正联络阿尔巴尼亚办事处跟进事件。总干事冯丹媚本周三(8日)于facebook上传影片,解释助养儿童的捐款实际上是用于发展儿童所住社群,经阿尔巴尼亚办事处向男童父母了解后,该名助养儿童一直在Korca社群长大,父母知道助养者的捐款不是直接给钱小朋友,而是将资源放于社群。
回应再引起热议,网民质疑按会方说法就不应叫作“助养儿童”,“点解你哋年年寄张小朋友嘅相比我,而唔系寄张当地‘社群发展’嘅相比我? 原来呢10年嚟我都系懵盛盛”。
早前有捐助者在fb发文,称助养的儿童“个样仲大过我”,便用儿童全名在IG搜寻,发现1名男子与助养儿童长相很相似,但他常上载玩乐照片,“又烟又酒又跑车”、“有钱过我”。捐助人在社交平台和助养儿童联络,发现对方不知助养的事,更不断向他索钱。事件在网上引起争议,宣明会随即称会联络阿尔巴尼亚办事处跟进。
香港世界宣明会总干事冯丹媚本周三(8日)在fb专页上传影片解画,称已即时联络阿尔巴尼亚办事处,当地人员去到该名助养儿童的家了解事件,该助养儿一直在Korca社群长大。宣明会于2009年起在Korca开始社群发展项目,主要包括基于教育、建设、水利及改善生计的工作,帮助当地家庭改善生活及营造更好的儿童成长环境,相信做法比直接捐款给儿童会更长远而持久。而该名助养儿童的父母清楚知道,宣明会不会直接给钱小朋友,而是将资源放于社群。
冯又指,宣明会会先去到社群看实际需要,了解社群会如何发展并进行评估才投放资源,并会要求定期提交监测及报告,呼吁助养者如有疑问可致电及发电邮予会方跟进。
不过有网民看完回应似乎仍不满意,质疑如果捐款是投放于社群,就不应叫“助养儿童”,“那就别拿儿童配对来招摇撞骗,还每年给我一张照片说是我正助养的孩子”。又提到大家理解中的“助养”,应该是帮小朋友交学费、买日用品等等。部分网民则支持宣明会做法,认为建设社群更有意义,更有留言提到,若有真正了解过助养计划详情,应该理解捐款不是直接“送钱”给儿童。
2016年,《纽约时报》曾就宣明会助养儿童计划作调查报道,追查助养巴基斯坦儿童捐款的下落。记者哈迪德(Diaa Hadid)和澳大利亚警察布兰登(Brendan )相遇,布兰登说自己2003年起就助养了1名巴勒斯坦男童奥斯曼(Othman),他住在1条叫Husan的村庄。布兰登甚至不知道男童姓氏。
记者后来真的找到奥斯曼本人,他的叔叔看着赞助卡,似乎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曼斯曼看助养卡上的名字和他的名不太一样,但他认出照片上的毛衣,是他小时候穿过的,家人说从未收过助养人的钱。奥斯曼的家人说,不记得和宣明会有什么关系,有个阿姨回忆道,多年前有陌生的白人拿住相机入村,要孩子们排队让他们拍照。
当时宣明会曾解释,没承诺过将助养者捐款直接交给助养儿童,款项是用来发展社群项目,又指宣明会曾向4000名赞助者做线上调查,大多数人都明白,捐款是捐给整个社群,而不是照片上的儿童。事实上,宣明会1996年至2006年间,投放了150万美元的发现该社群。报道提到,布兰登以为自己的捐款是直接捐给照片上的儿童,他收过信件,说他正为儿童提供必需品,他更写过圣诞卡给奥斯曼,到头来发现奥斯曼一家都不懂英文,“像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名信片”。布兰登觉得自己被误导,甚至觉得难过。
(综合)
香港世界宣明会今年2月发生助养儿童“返老还童”风波,被质疑在电邮及年度报告中重复使用照片,甚至出现变样情况,宣明会曾就照片处理致歉,其后更找来事件中的受助男童拍片,感谢助养人的支持,而埃塞俄比亚办事处相关地区项目经理则表示,事件涉及错贴照片的人为错误,现正电子化处理助养儿童相片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