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同时是亡灵节?你不知道的节日文化 《Coco》萌犬暗藏隐喻

撰文: 方格子
出版:更新:

【万圣节/亡灵节/Coco/玩转极乐园】2017年,彼思出品的《玩转极乐园》(Coco)以中美洲的亡灵节为题材,描写怀抱音乐梦的主人翁在亡灵节时进入死后世界,经过一连串的冒险后,终于解开了家族的秘密、体会亲情的温暖、寻找亡灵节的意义。10月31日至11月2日就是墨西哥的亡灵节了,就让我来聊聊亡灵节中的中美洲古代文化吧。

由于《玩转极乐园》引入了亡灵节的元素,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中美洲文化的痕迹。这些元素,有些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征服前的一些古代世界观。我希望在这篇短文中,跟大家介绍这些元素,有些部分可能是导演、编剧的原意,有些则可能是导演与编剧无意识的运用了古代中美洲文化的元素;不过大使写的,都是自己对影片的诠释,如果有误解或争议,欢迎各位一起来讨论。

【图辑】万圣节同时是亡灵节?点图放大看你不知道的节日文化👇👇👇

+17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

在《玩转极乐园》中,除了主人翁米高(Miguel)以外,最抢眼的角色莫过于那只墨西哥无毛犬丹丹(Dante)。有关墨西哥无毛犬在中美洲驯化的历史,国家地理杂志的一篇专文已经有所介绍,大使在这就不多加赘述。

根据电影情节,主人翁在丹丹的引导下,踏上了前往死后世界的旅途。当米高弹奏德拉古斯的结他后,他进入了死后世界。在死后世界,一开始也只有丹丹陪著他,一起在死后世界进行一连串的冒险。最后,丹丹也变身成为米高的守护神,帮助米高找到高祖父,并且离开死后世界。

丹丹来自阿兹特克与马雅文化

我认为这样的故事情节,根基于中美洲的文化。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导演刻意的安排。在古代中美洲文化的世界观,人在死后会由狗带领前往死后世界。先从阿兹特克语来看,墨西哥无毛犬在阿兹特克语叫做“Xoloititzcuintli”,Xoloit是从Xolotl衍生而来,为死神的名字,Itzcuintli则是狗的意思。从这个字根,就可以知道狗与冥界信仰的关系。

2008年在墨西哥城的阿兹特克大神殿区域,考古学家在神殿遗址发现一处可能是王室的墓葬(参见国家地理杂志2010年11月号)。陵墓中丰富且具有层次的陪葬品,让考古学家更加理解阿兹特克人眼中的死后之旅。

【相关图辑】万圣节丨IKEA狗公仔扮《钢之炼金术师》合成兽 网民:童年阴影(点图放大浏览👇👇👇)

+3

在第三层的陪葬品中,考古学家发现一具完整的犬类骨头,研究者将它称为“亚里斯多犬”。根据阿兹特克的宗教信仰,狗会在前往阴间的漫长旅途中,保护、引导死者,让死者顺利的抵达阴间。

阿兹特克的死亡之旅是非常复杂的,亡者经过一连串的挑战之后,会来到一条宽阔的河边。这时,狗会驮著亡者过河。也因此,阿兹特克人有时会在墓中献祭狗,以保佑亡者能度过河流。在整个中美洲古代文化里,陪葬品或是出土文物的品项与位置,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所以,狗出现在这里,也是一种精心安排的结果。

无独有偶,我们在马雅地区也可以看到狗扮演同样的角色。在编号K5534的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到轿子下面有一只狗。马雅研究者认为这应该是一列送葬的队伍。但是,他们是怎样判断这幅图案的确切意义呢?

从坐在轿子上的人来看,他的额头都有一条凸出物。这在古代马雅文化里,与卡维尔神(K'awiil,God K)息息相关;卡维尔神的装饰物在不少墓葬都出现过,考古学家推论卡维尔神与死亡是有某种关联性的。

【相关图辑】万圣节|连登仔批个个都扮《鱿鱼游戏》无意思:衰过成街小丑女!(点图放大浏览👇👇👇)

+11

另外,陶器上有几个人都以黑色来装饰身体或脸部,这在马雅艺术中也常常用来代表死亡。因此,这幅图即有可能与葬礼有密切的关系。也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狗在前往死后世界、葬礼中可能都扮演引路者或是守护者的重要角色。

如此,当我们回头看《玩转极乐园》,让丹丹引领米高前往死后世界,以及在阴间扮演米高的守护神的设定,是否与古代美洲的宗教信仰相互呼应呢?

亡灵节:中美洲文化与天主教信仰融合的典型

说到这里,我们先回头来看看亡灵节的起源与意义。

墨西哥的亡灵节是一个祭祀家族祖先的节日,在今日的中美洲,每逢10月31日到11月2日这几天,家族成员会齐聚一堂,摆好供品与过世亲人的相片,以菊花与蜡烛作为装饰。他们相信死去的亲人会在这一天,回到人间与家人相聚。值得一提的是,万寿菊在古代美洲文化也是常见的祭祀用品。在阿兹特克文化中,鲜花是平民可以使用的祭祀供品。

【图辑】点图放大看更多墨西哥如何庆祝亡灵节👇👇👇

+18

亡灵节是典型的古代中美洲文化与西班牙天主教文化融合的结果。祖先崇拜是中美洲文化区的共通文化现象,无论在马雅或阿兹特克,我们都可以看见祖先崇拜在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马雅国王常刻意安排与先祖相同的时间,举办宗教或是政治仪式,加强与祖先的连结,借以增加统治正当性。在某些民族志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或近代马雅人利用祖先拥有土地作为理由,主张自己对于某些事物的权利。

如果,我们真的要说一个源头,或许可以先追溯到阿兹特克历法的第九个月,换算成西方历法,大约是在八月。阿兹特克人会进行一整个月的宗教庆典,祭祀死亡女神米克特卡西瓦特尔(Mictēcacihuātl),她与丈夫米克兰特库特利(Mictlāntēcutli)一起掌管阴间。到了西班牙殖民时期,这样的传统宗教祭典在天主教的压迫下,当然无法继续下去;但是,在拉丁美洲出现了一种融合性的天主教信仰,原住民将天主教的某些概念与传统信仰结合,而形成今日与欧美天主教不同的天主教信仰。

亡灵节就是这种特殊信仰的一个良好案例。它融合了古代美洲的传统,以及西方万圣节的传统,他们将原本要进行一个月的祖先与亡灵祭拜,从八月移到了十一月,正好配合天主教的万圣节与万灵节。

《玩转极乐园》中的死后世界。(《玩转极乐园》剧照)
+3

带有马雅文化元素的神兽们

在《玩转极乐园》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神兽,在里面飞来飞去,这些神兽被称为“alebrije”。这些奇行怪状、色彩鲜艳的怪兽,源自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艺术家Pedro Linares López的创作。据说,在他卧病在床时,梦境中充满著奇异的树林、动物,也因此激发他创作的灵感。alebrije的艺术风格结合了瓦哈卡(Oaxaca)的木雕传统,以及Pedro Linares López的个人创意而成。

我一直猜测alebrije的某些元素,还可以追溯到中美洲文化中“瓦伊”(Way)的概念。Way是马雅文化的用词,它的意思是充满于世界的能量,有点类似于灵魂的概念。在马雅文字中,瓦伊是包含了半人半动物的形象,象征著超自然的力量或是动物守护神进入人类身体。根据研究与出土文物的装饰图案,考古学家推论,马雅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个或是数个超自然守护神,而这些超自然守护神多半是具有神圣力量的动物。

电影中的神兽被称为“alebrije”。(《玩转极乐园》剧照)

在编号 K1181 的陶器上,就有三个动物,从左至右,分别是猴子、狗、青蛙。在这三个动物旁边都有 U-way 的象形文字,这也代表这些动物作为动物守护神的意义。这些动物的身体上的花纹图案与形体上的变形,加上守护神的身份,是否与《玩转极乐园》中的圣兽不谋而合呢?

因此,虽然导演是引用现代艺术创作的元素进入电影,却让大使联想到中美洲古代文化的一些宗教概念。当然alebrije有它自己创作与发展的脉络,或许Pedro Linares Lopez 在不知不觉中,带入了瓦伊的观念吧!

除了瓦伊与墨西哥无毛犬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玩转极乐园》的场景,运用了许多古代文化的元素。例如著名的奇琴伊扎羽蛇神神庙、阿兹特克神灵,以及渗穴地景。在阴间入口,我们可以看到与提奥蒂华甘遗址类似的平台建筑。

电影场景运用了许多古代文化的元素。(《玩转极乐园》剧照)

总之,去年大使在电影院看《玩转极乐园》时,除了被他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一边却也很兴奋的在里面找马雅的元素。电影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大使夫人,哪边有中美洲古代文化的元素,却换来微微的白眼。

看来,不要跟念历史的去看电影,还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本文透过“方格子直送”计划合作转载,作者:马雅人,原文:【生活马雅】亡灵节与《可可夜总会》的中美洲古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