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如何读@符号? 中港台读法大不同
撰文: 香港01记者
出版:更新:
有没有试过在电话与对方交换电邮时,反复确认都觉得对方的电邮没有@符号?
这个误会很可能是因为你不了解对方文化中如何称呼@,有没有想过其他地方的@并非读"at"?
维基百科“@”索引列举它逾50种语言的名称,香港及澳门跟随英文读法将@读作at,但原来大部分语言都是根据对@形状的理解来命名,当中内地叫它“圈A”,意思是圈住a字,而据说年轻一代大多叫它“艾特”,亦即at的音译。
除此之外,亦有不少地区以动物来称呼@符号,台湾称@为“小老鼠”。
亚美尼亚人认为@像一只踡缩的小狗,因此称它为“ishnik”,即是“小狗”。而丹麦人觉得@像大象鼻子,所以叫它“snabel-a”,意思是大象鼻子A。希腊人就叫@做“papaki”,意思是小鸭子。
但亦有语言将@命名为较另类的动物,例如匈牙利人的叫法是“kukac”,即是“虫子”或“蛆”,而意大利人则叫“chiocciola”,亦即蜗牛,韩国就叫골뱅이,意思是海螺。
有些地区就视@为一个变种a字母,波斯尼亚人称之为“ludoA”,意思是疯狂的字母A,而土耳其语是“guzelA”,意指漂亮的A。较有趣的叫法是斯洛伐克语,将@称为“zavinac”,意思是腌鱼肉卷。
美国电脑程式开发员汤姆林森可以说是现代@符号的鼻祖。1971年,姆林森开发全新电子邮件系统,令电邮可以在不同电脑之间传送。他以@符号分隔使用者名称与电脑名,而@符号亦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