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耗时56年 跟拍英国14儿童成长 结局道尽人生残酷真相
【BBC/纪录片/成长系列/7up】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人生七年》(又名《成长系列》)(the up series),从1964年开始跟拍14名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儿童,直至他们63岁。导演明言起初是想验证阶级差异对一个人的影响,但跟拍下去后,却发现很多残酷的人生真相。纪录片结尾导演问每个人同样的问题,“你认为阶级存在吗?”答案全部一致。
专门分享悬案的Youtuber“小乌”,曾介绍BBC这部长篇纪录片《人生七年》。她指该片自1964年开始拍摄,除了首集《7up》由导演保罗(Paul Almond)拍摄外,其余8集均由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跟拍。片中由14名来自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7岁儿童接受跟访,他们每隔7年受访一次,在镜头前分享近况及未来规划。
导演迈克尔早期拍摄时,明言自己是想记录社会阶级对人的影响,但后来跟拍下去,则发现另一个更迷人的主题──“人生”。到底是什么在操控人的命运?毫无疑问的是,阶层、教育、成长环境和朋友都是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呢?
纪录片最初让14名7岁儿童各自说出将来的理想,其中来自富裕家庭的3名男童,查尔斯(Charles Furneaux)、安德鲁(Andrew Brackfield)和约翰(John Brisby)都有清晰目标,明确知道将来必须考入牛津、剑桥大学这类名牌学府,然后成为社会精英。
阶级视野决定选择
3人日后果然如愿入读目标学府,当中安德鲁毕业后成为律师,往后当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63岁时的他正等待安逸的退休生活。安德鲁认为自己的成就该归功于教育,而非父母的物质或财富。他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甚么财富,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安德鲁的观点放诸在约翰身上亦能适用,后者9岁那年遭遇父亲早逝,在母亲省吃勤俭下考上剑桥大学,后来成为保加利亚王室的法律顾问。这除了有赖约翰的自身努力外,也有受他母亲耳濡目染的关系。不过,约翰认为这些成就更多是凭借自己的坚韧性格得来,更不满导演一直将其划分为社会上层看待。
相较之下,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儿童未来,则显得不可预测得多。片中大多数出身中下阶层的儿童,长大后仍然停留在原有阶级,向上流动的人只在少数。
片中3名来自“中产阶级”的男童,彼得(Peter Davies)、尼尔(Neil Hughes)和布鲁斯(Bruce Balden)虽然同样重视学历的重要性,但际遇大不相同。彼得与布鲁斯一生没有太大起伏,二人俱如愿考上大学,并分别成为公务员与教师,而且家庭美满。
不过,同样出身中产、父母均是教师的尼尔却未有如此幸运。他在青春期时患上精神疾病,后来没有考上心仪大学,自此变得郁郁寡欢,往后还辍学过上流浪汉生活,直至40岁时才找回生活目标,当上议会顾问和业余牧师。
出身伦敦东区工人阶级的3个女生,苏姗(Susan Davis)、杰基和琳恩(Lynn),成年后都毫无意外地遭遇各种不如意事项,包括离婚、贫穷或是独力抚养子女等等。不同其他女孩受访时的愁容,苏姗总是乐观面对生活苦难,并不断找机会提升自己。
苏姗21岁时与首任丈夫比利(Billy)结婚,婚后育有两名子女,但35岁时毅然决定离婚,重新投入社会,以兼职赚钱来养育子女。至42岁时,她才重新找到全职工作,同时邂逅恋人格林(Glenn),两人自此相伴生活20多年。
性格决定命运?
49岁时,苏姗凭进修升职为一间大学法学院的研究项目主管,闲时她会重拾对舞台剧和唱歌的喜好,在某话剧团内帮忙。导演迈克尔此时问苏姗说:“你认为阶级是否存在?”,后者回答称:“当然了!”,但她未有因此想进入社会上层,认为原来身处的工人阶级没有甚么不好。
另一边厢,同样来自基层的托尼(Tony),成年后亦未有向上流阶层流动,但这无阻他过上幸福人生。摄制队在托尼7岁时,跟拍他游荡在伦敦东区的各个街头。当时后者表示,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是打架的输赢,将来理想是成为一名骑师。可惜托尼后来发现自己在骑术方面天份有限,最优秀时也不过是比赛中的第4名,于是他转而追求做的士司机。
为此,托尼21岁时骑着电单车走遍横街串巷,熟悉大小道路,闲时则游走在赛狗场,替其他赌徒做跑腿下注帮补生计。导演迈克尔以为托尼这样下去,迟早会犯罪入狱,惟性格开朗的托尼,未有按迈克尔所想般发展,28岁时他已经储足本钱买的士自食其力。
另外,托尼还多次尝试创业,虽说全部以失败收场,但晚年在最后一集纪录片《63up》中,他明显没有表现任何后悔,更笑言人生是“喜欢一件事,就一定要大胆去尝试。不管最后成了没,最少要试过”。
教育带来向上流机会
托尼后来因为“Uber”等召车软件普及,收入大减,于是晚年买下乡郊一栋房子,与家人共同养马度日,闲时他会报名参加表演训练班,客串剧团内的一些小角色,准备以此安渡人生最后日子。
同样基层出身的西蒙(Symon),7岁时住在孤儿院,并经常会跟其他孩童打架。这让西蒙在成年后决心开办寄养所,收养逾130名孩童,致力在慈善工作之中。不少以为他会学坏的观众,都大跌眼镜。
最让人诧异的,莫过于是出身农村的尼克(William Nicholas)。他是所有小朋友中,唯一一个实现从底层阶级向上流的人,同时也是教育改变人生的最好例证。尼克小时候每日要走约5公里的路上学,而且从小缺乏与人互动,个性非常害羞。
至14岁时,尼克还是会有意无意地迥避镜头,厚厚的眼镜镜片下尽是对前路的迷茫,但这不妨碍他日后以知识改变命运。某次老师不经意的鼓励说话,让其深深被打动,自此醉心于钻研科学知识,并在21岁那年考入牛津大学物理系,28岁时更移民美国,转辗走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以及做核电研究。晚年时候的尼克,在镜头前显得意气风发,已不复是当年的自卑男孩。
尽管纪录片最后未有道尽所有孩童的人生,其中有人离逝,也有人早已失去联络,但他们的经历都明显带出性格和教育的深远影响。现实中,兔子跑不赢乌龟的真正原因是后者一出生就站在终点上,情况一如有钱人出生即拥有优越条件一般,他们不需要为生计奔波,便能获得最好的生活。
中下层出身的人,要考上与有钱人同样的学校,则需付出数10倍的努力。兔子可以选择的只有跑与不跑,用力跑到终点的人,才有机会像尼克一样,以用功读书换来翻盘的可能。
【本文已获“脑洞乌托邦”授权刊登。】
👇👇👇点图看“苏联睡眠实验”来龙去脉👇👇👇
👇👇👇点图看加德纳的不睡觉实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