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急症室逼爆无碇企 九旬妇上病房要等10个钟 市民:惨不忍睹

撰文: 何慧燕
出版:更新:

近日天气乍暖还寒,流感高峰期临近,不少市民病倒要公立医院求诊。惟急症室长期“爆煲”,病人等完见医生又要再等病床,有市民网上指日前在公院目击病人无处容身的惨况,又指身边九旬病婆婆前后等足10小时才能上病房,惟病床情况同样不堪,病人挤在一起瞓走廊和通道,情况恶劣令她感触忍不住落泪,怒问公帑除了大白象工程,为何不能用在医疗服务上。

医管局近日的急症室求诊人数大幅上升,本周一的求诊数字更上升至逾6700人。(余俊亮摄/资料图片)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有市民在facebook群组“马鞍山之友”发帖,指日前到公立医院,看见病人迫爆急症室,等候处大约40张櫈都坐满人,可站立空间亦企满人;通道的靠墙位置排满流动病床;坐轮椅等候的病人亦排成长龙久久不动,萤幕显示最高峰时有45人在轮候,形容“眼前境象惨不忍睹”。

楼主表示,平日对轮候人数并没有概念,不知道需要轮候多久,惟可肯定的是病人要见医生一面实在太难。及至楼主遇到一位94岁的老婆婆,对方当时躺在流动病床上等候,透露早上因不适入院,惟内科病房床位不足,故待在急症室等了很久,最终前后等足10个小时才能够正式上病房。

当楼主上到内科病房,发现病房情况不比急症室好,病房内早已塞爆,走廊两旁及洗手间门口均摆满折床,病人们要睡在光亮而嘈吵及狭窄的走廊通道。她万般滋味在心头,“(见到)眼前的境况,我即时忍唔住喊咗出来....”她忍不住斥政府不改善医疗,只爱做超级大白象工程,实在是“倒钱落海”,叹“香港人劳碌大半生揾钱交税,得到嘅系呢啲恶劣医疗状况”。

有市民指广华医院近日出现急症室逼爆情况,形象惨不忍睹。(资料图片)
昨有网民指公立医院急症室一片混乱,情况惨不忍睹。(facebook群组“马鞍山之友”截图)

楼主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当日家中69岁母亲突然晕倒,跌下时头部着地失去意识,故送到广华医院急症室,“因为妈妈曾经失去意识,头部后脑部位肿胀,所以分流后等咗一阵就睇到医生”,约5小时后终于可以上到内科病房。她提供了一张手绘图,指医院在病房通道内放置病床,斥这样做有可能会阻塞通道,“如果有急救情况,系好大阻碍”。

楼主续指在急症室和内科病房中,看到超过一半是老人,认为政府应该投放更多资源于医疗上,因本港人口老化严重,老人医疗或者护老服务将会是一个大趋势,负担极重。她指出基层医疗很重要,认为长远而言政府要想办法让病人得到足够的医疗照顾、有系统的保健和非药理性的医疗,包括健康检查,牙科及眼科等。

有网民墦言回应楼主,指经常看到同类情况,有人见过4岁跌断手女童痛得大哭,直到忍不住晕过去,醒过来再一次病晕也未能见到医生,极为不人道;有人直指公院中威院更是人间地狱,直指就算死等终见到医生,对方也力劝他如有钱就去看私家,不要对公院抱希望,更有人指晚上8时诊所收工故到急症室求诊,结果等到翌日早上9时都未见到医生,眼见诊所开了索性走人。

楼主提供一张手绘图,指医院在病房通道内放置病床,斥这样做有可能会阻塞通道。(facebook“‎Joey Manuela”提供图片)

对于市民网上所说的情况,涉事的广华医院发言人回复《香港01》时表示,一直密切监察急症室求诊情况,冬季服务高峰期期间急症室求诊人数持续偏高,对急症室及住院服务构成压力,由于近日病人需求增加,部分病人在急症室需等候一段时间方能应诊或入院。

发言人指急症室设有分流机制,会优先治理情况紧急的病人;急症室医护人员亦会对轮候入院的病人提供所需要照顾及治疗,重申院方会配合联网内其他医院的病床使用情况作灵活调配,将情况稳 定的病人转送复康医院继续治疗,以尽快腾出床位接收其他急症病人。对于病人等了又等,发言人冀市民理解及加以体谅,呼吁若病人病情许可或并非紧急,可选择到就近的公立普通科门诊或私家诊所就诊。

急症室及病房逼爆情况,近年渐见常态,医管局今日亦举行相关记者会交代情况,指最近两星期内科住院病床平均占用率有104%,经急症室入内科病房的平均人次有975人。

局方承认服务量已十分紧张,“其实每天800多人已好辛苦,非长者病人要4、5日才能流转一次,长者就更长时间,令我们回不到气,有滞留及转院困难。”

每年12月冬季开始至翌年5月,均为医疗系统的服务的高峰期,医管局指已预先向各医院联网拨款共五亿元开设574张新病床、临时或短期病床,以及增加医护人手,应付高峰期。

不止急症等死人,专科门诊同样严重,据医管局2017至2018专科门诊稳定新症轮候时间显示,九龙东内科新症轮候时间中位数高达94个星期,即约2年才能首次见医生,最长更为113个星期,而眼科的新症轮候时间,最长更达169个星期,即前后约要3年半,远远超出可接受水平。

(facebook群组“马鞍山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