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洁瑛逝世】新闻充斥“死亡”资讯 专家:不一定造成负面影响
上月至今接连有名人逝世的消息传出,由文学泰斗、电影大亨至知名艺人,港人不断接收有关“死亡”的资讯,谈论“死亡”的话题,会否于不知不觉间陷入负面情绪而不自知?对于部分经历抑郁、焦虑的人,社会上充斥着与“死亡”相关的话题会否对其情绪造成影响?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教授李诚指出,多人讨论“死亡”与造成负面影响没有必然关系,反而可成为好机会,提醒大众“生命无常,珍惜时间”,带出面对死亡的正面态度。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自上周起,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嘉禾电影创办人邹文怀及曾被誉为“靓绝五台山”的艺人蓝洁瑛先后离世,“死亡”仿佛占据了各大传媒整个星期的报道主题,面对突如其来大量与“死亡”相关的资讯,会否对大众情绪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令本身感到抑郁或焦虑的人“有样学样”?
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教授李诚表示,具知名度人士逝世的消息的确会引起广泛讨论,但讨论及资讯对情绪造成的影响可分为正面及负面,不一定会引起模仿行为。
李诚解释,近期逝世的名人主要因年老、患病等原因离世,属于“正常死因”,这类有关“死亡”的消息未必会令人感到负面,反而是好机会让大众正视一向被视为禁忌的“死亡”话题,“看完新闻或多或少会令人惋惜及感慨,看过新闻的人可能会有‘珍惜时间、人生难以预测’的想法,其实会更加正面去面对生命”。
不过,若社会上突然出现大量牵涉“自杀”话题的新闻或资讯,本身情绪不稳,处于抑郁状态或有轻生念头的人看完便有机会感到更负面,严重者更会出现模仿行为。李诚指,有部分文献支持,大量高宣传度的负面资讯,如名人自杀新闻可为社会带来负面情绪,甚至引致模仿行为,“如那人本身感到抑郁,看到偶像或很欣赏的人自杀的新闻,可能会感到很绝望,想不开便有机会有样学样,或如当年SARS期间,突然有名人身亡,社会亦会有种负面情绪”。
李诚强调,一般的新闻资讯不会轻易引起严重的负面情绪及导致出现模仿行为,反而可成为了解及讨论“死亡”的机会,让大众重新面对这个于生活中经常避开的话题,思考面对生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