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儿患罕见石骨症 医护爸妈:救人无数却救不了自己孩子

撰文: 向乐高
出版:更新:

为人父母当然希望子女健康成长,但内地一对医护夫妇诞下的儿子,却确诊罕见的遗传性石骨症,骨骼将逐渐钙化仿如变成石头,令神经及骨髓受压迫,将令孩子成为短命儿。眼看1岁儿子危在旦夕,医生爸爸及护士妈妈慨叹“救人无数却救不了自己孩子”,爸爸希望捐出自己的骨髓供儿子进行移植,如移植成功,孩子约有三分二生存机会,但手术费高达100万元(人民币,下同),夫妇现正通过公益筹款筹募手术费。

当医生的袁国辉和当护士的戴奇侠结婚后诞下安安,讵料儿子却患有罕见的石骨症,如不医治很快会死亡。(成都商报图片)
+4

不幸罹患恶疾的1岁男童安安,现于北京儿童医院病房留医,其医生爸爸袁国辉和护士妈妈戴奇侠当陪伴在侧,因害怕孩子突然会离开。两人因在同一间医院工作而相识,相恋5年后结婚,1年前诞下儿子,取名“安安”,是想孩子平平安安地长大,可惜事与愿违。

正常的幼儿在3个月大时就能用脚踢被,手会抓握玩具晃动,但安安3个月时,对摇铃玩具完全没有反应。爸爸袁国辉指安安对着摇铃时“无擡头,眼珠在眼眶颤动,但这种颤动又没有跟随着摇铃”。

身为医护人员,父母知道幼儿眼睛不追物体的状况叫做“眼颤”,属眼科疾病,于是带安安去检查,却发现是双眼视神经萎缩,将来会盲。另外,安安的大脑更有胼胝体发育不全的症状,会导致运动能力落后,但可以通过长期康复来改善。

护士妈妈戴奇侠常到医院陪伴儿子,亦很惧怕儿子突然离开。(成都商报图片)

为了儿子的健康,夫妇毅然辞去工作,全心为儿子四出求医,先后到过10多间医院求诊,但安安的情况不断恶化,原来他因脑瘫而视力萎缩,便开始接受各式治疗:西医康复、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安安进行针灸时,四肢需缚在床上,身上插满50多根针,令父母极度心痛。而袁国辉更在家训练安安爬滑板,但安安完全不配合,亦爬不动。往北京求医后,安安的眼疾渐渐康复,但夫妇还未来得及喜悦,去年7月却迎来噩耗──安安出现严重贫血,经检查后,发现他原来患有石骨症。

“骨头是土壤,为生命的成长提供了可能。当石骨症儿童的骨骼钙化为岩石,他们的生命像石头缝里挤出来的花草,脆弱、艰难。”袁国辉说。

石骨症是极罕见的遗传疾病,发病率约百万分之一,患病的幼儿长大时,骨骼会钙化,骨膸腔会不断缩小,视神经及神经管会受压迫,最终萎缩坏死,导致渐渐失明;而骨髓的生长空间被剥夺,就不能正常造血,会引发重贫血、心肺等器官衰竭,脑积水而导致死亡。

安安进行针灸时,四肢需缚在床上,身上插满50多根针,令父母极度心痛。(成都商报图片)

医生指安安很难活过2、3岁,而唯一治疗方法是骨髓移植,如移植成功,安安有三分之二机会可存活;若不移植,1岁内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因安安已过了1岁,急需进行移植,但一直等不到适合的骨髓,袁国辉决定捐出自己的半合骨髓,他亦明白当中风险,“(半合骨髓)效果和风险肯定都不如全相合的供体,但如果再去香港,台湾,或者韩国日本找供体,那就来不及,这个病拖不起,其实安安早已错过了骨髓移植的最佳时间”。他指安安骨髓移植的最佳时间是3至6个月大的时候,现在等不及了,只能用他自己的骨髓。

夫妇辞工全力照顾病儿,已耗掉20多万元积蓄,而安安的移植手术费和后期医疗费用约需100万元,夫妇正通过公益筹款,截至本月9日晚上暂筹得26万,捐款人数达8888人。

袁国辉为救安安,决意抽骨髓进行移植,希望儿子能活下来。(成都商报图片)

《成都商报》引述《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专业医学期刊内容,指“石骨症又称骨硬化病、大理石骨、原发性脆性骨硬化、硬化性增生性骨病和粉笔样骨”,最先由德国放射学家Albers-Schonberg于1904年报导一个病例。而1926年,另一位专家Karshnor将之定名为“骨硬化病”,是少见的全身性骨结构发育异常的遗传病,颅骨是好发部位之一,具有骨密度增加、骨质畸形并累及颅底等特征。钙化的软骨持久存在,引起大范围的骨质硬化,严重者会令髓腔封闭,造成严重贫血。

良性石骨症良多见于青少年及成年人,患者早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脑神经受压症状或无明显症状,到成年后常因X光检查才被确诊。恶性型则常见于婴幼儿,病人发病进展快,病症包括贫血、出血、脑水肿、视力下降或失明、巨头症、耳聋、颅内出血及癫痫等等,而骨硬化病无特效疗法。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