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狂人希特拉自杀之谜  招牌举手动作消失埋下伏线

撰文: 书摘
出版:更新:

1945年,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拉度过56岁生日, 与新婚妻子Eva刚完成婚礼,原本是甜蜜的晚上,他俩却走到地下室。希特拉命令下属,“你听到枪声后,立刻进来收拾我们的尸体,挖一个坑,彻底焚毁!”一下枪声,这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纳粹大屠杀,更以称霸世界为目标的狂人,就此结束一生。很多人不相信希特拉已死,有传闻指那尸体只是替身,掩饰希特拉逃亡他乡。不过,也有医生指出,从希特拉后期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发现他已患有隐疾。

为了战胜,军方牺牲士兵于不顾。(RTHK FB)
1945年4月30日,注定是历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四面合围的柏林,巨大的地下碉堡内,躲避者依然可以清晰听到苏联人的隆隆炮声。尼可拉斯‧冯‧贝洛(Nicolaus von Below),希特拉的副官,被叫到地堡的最核心区域当见证人。

希特拉与情妇结婚后 二人随即自杀

今晚这里将举行一场神秘的婚礼。新郎是德国总理、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拉(Adolf Hitler),新娘是他相识已久的情妇伊娃‧布朗(Eva Anna Paula Braun)。

希特拉曾宣称为了德国而暂时不结婚,甚至说他的婚姻伴侣只有德国,这当然是政治谎言或噱头罢了。此时此刻,德国败局已定,希特拉决定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一些,这倒是印证了此人本质上仍是个凡夫俗子。

RTHK FB

在那简陋而俗不可耐的仪式完成之后,希特拉亲吻了伊娃,接著拿出一支黄金PPK手枪,嘱咐副官贝洛:“我和妻子将在数分钟后离开这个世界,你听到枪声后,立刻进来收拾我们的尸体,挖一个坑,彻底焚毁!千万不能落到苏联人手里,懂吗?”

贝洛虽然早有预感元首的末日即将到来,却没料到他会用这样残酷的方式与世界告别,一时间懵住了。然而,军人的严格素养立刻让贝洛意识到,无条件地服从命令,才是对元首、对第三帝国最崇高的敬意。

希特拉与伊娃‧布朗完成结婚仪式后,先后自杀身亡。(Getty Image)

他(贝洛)两腿一打直,背脊一挺,举起右手,行了一个爽脆的标准纳粹礼,立即允诺:“是!明白!希特拉万岁!”

副官贝洛遵从希特拉的命令,为其收拾尸体。(网上图片)

人生最后一程 却走得难堪入目?

贝洛静静关上门,让元首跟新婚妻子在里面自生自灭。他心头有一股莫名的感伤、无奈,甚至解脱感,百感交集,就等著听那一声关乎世界的枪响。不过,等来等去,枪声居然没有出现。

贝洛试著偷偷从门缝偷窥,一探究竟。只见希特拉右手举起手枪,不知道是紧张过度还是别的原因,颤抖个不停,无法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一连几次都失败了,简直瞎忙。

只见他满头大汗,愈紧张愈不慌,最后连枪都握不住,居然把枪掉在地上。一旁的伊娃见丈夫如此不济也呆住了。

希特拉与情妇最后在柏林巨大的地下碉堡,自杀身亡。(Getty Image)

贝洛连忙推门而入,心领神会地找到两颗含有氰化物剧毒成分的药物,分给这对夫妇。希特拉大喜过望,一口咬碎药物,然后不知从哪里来的坚韧劲头,他紧握手枪,趁著手还没开始颤抖,果断地朝太阳穴叩响了扳机。

顿时,随著一声闷响,极度肮脏的鲜血喷到了贝洛的制服上,他亲爱的元首身子一歪,倒在伊娃身上,不再哼声,不再颤抖,从此让历史的喧嚣声安静了许多。他的女人也很快地用同样的方式自我了断。

贝洛带领手下按照希特勒遗言处理尸体,不过据说焚烧得并不彻底,而且他们很快就被苏联人逮捕了。一经审讯,众人只得和盘托出。苏联人随后宣称找到了希特拉的尸体残骸。这位可怜的副官并没有为元首殉葬,而是活了下来,若干年被释放后还写了一本回忆录。这就是世人对希特拉最后时刻的主流印象。

希特拉最终朝自己的太阳穴叩响了扳机,离开这个世界。(Getty Image)
贝洛其后择写了《希特勒副官的回忆》,纪录与希特拉共事的点滴。( 网上图片)

希特拉怕死吗?在最后一刻怯懦了吗?很难说。

照道理讲,他的心理素质不该如此,可事实上,他的死亡前奏实在不堪。会不会除了心理因素,他还有别的“难言之隐”?

RTHK FB

曾经称霸一时 为何会走上自杀的末路?

希特拉作为纳粹德国元首,他的魔掌搧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焰,他的屠刀让无数无辜生命化为灰烬,他的野心让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为之哭泣和颤抖。战争狂魔,家喻户晓。

希特拉总是口若悬河、衣著笔挺,一副傲视群雄、颐指气使,甚至咄咄逼人的模样。(网上图片)

作为二十世纪的风云人物,这位大独裁者从窃取德国最高权力,玩弄阴谋、摩拳擦掌,到血洗欧陆,“黑手高悬霸主鞭”,再到躲在柏林的暗堡中兵败自杀,前后不过短短11年,应了中国的老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不可否认,早期的希特拉在政治舞台上不乏魄力和狡诈,二战初期也显示出不俗的战略眼光。可是到了战争中后期,竟然变得昏聩固执,昏招百出,加速了纳粹的败亡,令人匪夷所思。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希特勒总是口若悬河、衣著笔挺,一副傲视群雄、颐指气使,甚至咄咄逼人的模样。他刻意把自己打扮成伟岸而高贵的领袖,但生命最后几年的影像资料却使他形象扫地,这个不可一世的魔王雄风不再,不仅目光呆滞、苍老颓唐,而且身体总是莫名其妙地颤抖。为什么?
希特拉的手轻微颤抖,休息时尤其明显,故在公开场合常以右手紧握左手。(Getty Image)

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 解释了德军被击败的原因

根据希特拉的私人医师回忆,他常抱怨左侧胳膊颤抖。

1941年时,人们在影视资料中已注意到他的手开始轻微颤抖,休息时尤其明显。此后几年,左手和左腿颤抖愈加明显。以至于在公众场合,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得不常用右手紧握左手。或者干脆把左手插在裤子口袋里,试图掩人耳目。他还变得弯腰驼背,举步维艰,坐下和站立都需要人扶持。甚至出现说话困难,字迹变小。晚年的希特拉,形象已非常不堪,手颤得连标准的纳粹举手礼都行不了。

一位高级幕僚回忆道:“他皱缩干枯,四肢颤抖,走路𨅬跚,拖曳著步履。甚至声音也震颤,丧失了以前的威严。说话时语调含混支吾,完全没有力量……他的制服本来都小心翼翼保持整洁,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却经常忽略了,而且衣服上常有食物的污斑,因为吃东西时手会抖……”
Hitler's Secret Illness影片中,1940年时,希特拉说话时手舞足蹈;1944年,他(右一)则双手交叠。( Smithsonian Channel 截图)

这样一位统治德国的独裁人物莫非早已身患重病?在战争的紧急关头,曾经所向披靡的纳粹德军却迅速倾颓,与希特拉的病状有无关系?

战争的白热化阶段,曾经“英明”的纳粹元首不但偏执顽固,还思维迟钝、反应缓慢、出现睡眠障碍。德军在他的统帅下焉能不败?种种迹象表明,希特拉罹患了一种慢性病,而且很可能是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

希特拉在大型演说时双手活动自如,唾沫横飞,挥洒豪迈,完全就是杰出的政治家、演说家造型。(Getty Image)

为了保持形象 刻意隐瞒患柏金逊的真相

希特拉活著时,纳粹德国的格里尼斯(Max de Crinis)医师就从新闻镜头中推测他得了柏金逊氏症。早期的影片资料里,希特拉在大型演说时双手活动自如,唾沫横飞,挥洒豪迈,完全就是杰出的政治家、演说家造型。

可是好景不常,他的巅峰期来得早,去得也很快,左侧肢体的活动开始减少,有时不自觉地出现左手颤抖,曾经虎虎生威的眼神也逐渐变得迷离、麻木和痴妄。

“御医”们不是不想治疗,但当时没有成熟的医学方案,而希特勒及其追随者更担心真相会严重打击他那“伟大”形象,于是他们对疾病采取消极态度,得过且过,并没有像研制高精锐武器那样费心钻研,直到这位战争狂人化为一抔灰土。

因手部不时颤抖,干脆把左手插在裤子口袋里,试图掩人耳目。(Getty Image)

追溯病史,细心的人们发现早1934年,希特拉(45岁)就已露出早期柏金逊综合症的症状。有一段纪录片显示,他在一次重大会议上动作异常迟缓,活动能力不足,左侧肢体尤为明显。这是帕金森综合症最早的症状!此时的希特勒年方45岁,正是政治家的黄金年龄。由此可见,他发病的年龄较轻,可能继发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药物影响或脑炎后遗症。

其实,希特拉早就有失眠等多种复杂的病症,坊间甚至传闻他的性功能也有问题。不少档案显示这位元首非常依赖各种药物的治疗,这些药物种类繁杂,剂量偏大,以今天的西医眼光审视,不乏副作用大而疗效不佳的方案,仅管在那个医学科技不很发达的年代,希特拉的待遇已是最高等级的了。

早在一九三四年,希特拉就已露出早期帕金森综合症的症状,左侧肢体尤其明显。(Getty Image)

药物的副作用 无形中加快德国灭亡

长期服用这些会互相反应的药物,的确有可能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在没有更多病史证据参考的前提下,判断希特拉罹患的是“柏金逊综合症”更妥贴些。

原本,柏金逊综合症带给病患及家属的烦恼、痛苦可谓无穷无尽。不过,历史的奥妙在于,在某个拐点上,它能歪打正著。正是这类可怕的神经系统疾病,让一代枭雄在给全世界制造灾难时,身心饱尝折磨,苦不堪言、狼狈不堪,直至思维混乱,战略指挥一错再错,无意中加速了他和纳粹德国的灭亡。

在东线战场上对苏军作战时,希特勒呈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固执;对于西线盟军即将登陆的地点,希特勒也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并始终盲目自信,刚愎自用,这些恐怕都带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子。

希特拉招牌式的纳粹手势,在晚期原来已逐渐减少。(Getty Image)

反过来试想一下,一个思维敏捷、身体健康的希特勒,同样怀有疯狂野心和纳粹主义,极可能带给这个世界一场更大的灾难。

对希特拉本人而言,残暴不仁、歇斯底里、变态偏执、思想极端、痴迷权力……用这些贬义词形容他并不为过。假如他泉下有知,想必也会在正义的审判前颤栗不已。然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剖析,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此人身上的顽疾很可能是其性格扭曲的诱因之一,这些因素也许早已超出了政治层面。

有电影描述希特拉患柏金逊(网上图片)

伸延阅读:连狂人也被摧毁的柏金逊症

柏金逊症是一种慢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它会损害病患的动作技能、语言能力和其他功能。

病因至今不明,推测和大脑基地核、黑质脑细胞的快速退化,无法制造足够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有关。

脑内需要多巴胺来指挥肌肉的活动,缺乏足够的多巴胺,病患就会产生各种活动障碍的症状,如:静止时颤抖,单边或双边的手臂会不由自主抖动,开始时多为一侧,随后蔓延到另一侧;双腿、双脚或下巴也会有抖动的现象,有人还伴有手部搓药丸的动作;有的人会身体僵直,呈现持续性肌肉紧张,甚至可能导致身体无法伸直;除了运动障碍或动作迟缓,有些患者出现面部表情呆滞,足部蜷缩、动作起始困难。此外,典型病患还会出现前倾姿势、步伐细碎、加速步行等状态,字也愈写愈小。

到了晚期,柏金逊症患者的性格、智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者人格退缩、忧郁焦虑、固执偏激、认知变差,甚至感觉异常,社会功能逐渐丧失,智能也毫无挽回地走往下坡。

更多关于柏金逊症的资料及支援组织:

帕金森的前世今生

在西方和东方的古代医书中,医学家不约而同地记载过类似的震颤症状,极可能就是帕金森氏症。中国古代有关此类的症状描述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如“诸风掉眩,诸痉项强”等,但是古人没有发明能明显改善症状的办法。

距今正好两百年前(一八一七年),一位不算敬业的英国医师,把目光锁定在了那些在静止时手抖得很严重的老人身上。

这位医师叫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他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内科医师,但没有修炼成为一名神经专科医师,甚至也没有把看病当成一生唯一的选择。他不甘寂寞,兴趣广泛,广交名流,四十岁后居然成了当地稍有名气的社会活动家。

六十二岁时,帕金森写了本小册子,书名是《震颤麻痹短论》,但对上述这种症状的描述仅限于“伴随肌肉力量减弱的不随意震颤”。在此之前,还未有一种病症被如此定义,因此“震颤麻痹症”被收编入当时的医学年报,帕金森因此成名,“大器晚成”了一回。

过了半个世纪,现代神经学的奠基者──法国人夏柯(Jean Martin Charcot)对“震颤麻痹症”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观察,发现更多相关症状,包括肌僵直、小写症、流口水等,再加上这种病其实谈不上有麻痹或瘫痪的症状,觉得“震颤麻痹症”此称谓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公正提议将此病以“帕金森”来命名。从此以后,帕金森氏症就被后人沿用至今。夏柯还有另一大贡献,就是培养出了一位杰出的学生──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与希特勒同时代的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也有类似的毛病,那时的医师并非在疾病面前完全束手无策。医学家很早就发现,当时欧洲有一种药名为“Belladonna”的植物颠茄(学名Atropa belladonna)制剂,它可以治疗多汗、流涎。其名称来由带有几分浪漫色彩。据说,Belladonna是希腊女神Daphne的化名,在拉丁文中,“Bella donna”是美丽女士的意思。那时在欧洲,一些女士喜欢吃这款药,吃后瞳孔会放大,眼珠会显得更黑,更有魅力。这样黑瞳的美女,男士们自然容易想入非非。对风月桃色颇有兴趣的饮食男女们,自然对此物津津乐道。但是,那些服药的女子经常抱怨感到口渴异常。

世纪之交的医师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力,举一反三,既然帕金森氏症患者有部分会出现流涎症状,那么Belladonna能否派上用场?

结果,他们如愿以偿。此药不仅能抑制流口水,还能改善震颤的症状。深入研究后终于发现,原来帕金森氏症患者因为大脑黑质病变,多巴胺合成减少,使得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降低,造成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减弱,造成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因而促进了病患的肌肉张力增高、流涎等症状。

第一代帕金森氏症药物的颠茄类制品,如Belladonna,含有和今天心跳慢的抢救药物阿托品相类似的化学结构,做为胆碱受体阻断药,可阻断中枢胆碱受体,减弱纹状体中乙酰胆碱的作用。当然,副作用就是心悸、口干、散瞳、尿潴留、便秘等。

佛朗哥和希特勒这对难兄难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类似疗法,不过此药的副作用明显,疗效有时未如理想,他们终究没有坚持服用。

自从上世纪中叶,人们发明合成的左旋多巴,能直接补充大脑黑质缺失的多巴胺后,帕金森氏症的治疗终于往前步入新台阶,颠茄类制品随即退居二线,毕竟它们“技不如人”。

本文节录自 《世界史闻不出的药水味--那些外国名人的生老病死》

作者简介 ︰谭健锹-广州中山大学医疗系毕业;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硕士;香港家庭医学学院家庭医学文凭。现任澳门镜湖医院心脏内科医师,专擅心血管疾病诊疗.

澳门作家协会会员、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澳门日报》专栏作者。爱好历史与文学,医疗工作之余投身写作,多次获得文学创作奖项。著有《史料未及的夺命内幕》、《历史课听不到的奇闻》、《历史课本没写出的隐情》、《病榻上的龙》等。

出版社:时报出版

《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