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情寻】 那些年的玩具棋 “食人只棋”上压下有手感
时代变、游戏变,随着文具舖愈来愈少,传统玩具棋更是买少见少,这次七、八十后都玩过的玩具棋,你又认得几多?
风靡日本 苹果棋
根据最早的记录,原来香港款式的苹果棋本为Reversi,于1883年由英国人发明; 再于1893, 由德国知名游戏发行商Ravensburger 公司开始生产。至于现时所用的名字Othello, 是因为日本人长谷川五郎于1975年, 为了美国市场而借用了莎士比亚(Shakespeare) 名剧《Othello》而重新命名。当中主角Othello 为黑人, 而其太太Desdemona 则为白人,当中故事复杂,充满矛盾、阴谋、背叛、迷惘和选择, 正如黑白棋一样, 每一步未到最后, 胜负难分难解。
(编按:根据2005年的数据,日本黑白棋爱好者的数目约为6000万人,比日本将棋的1500万人及围棋的500万人更要多。)
手制木棋的质感 胶棋无可媲美
捉棋除了讲耐性,亦要讲手感。尤其“食人只棋”的时候,那种上压下的感觉,甚为快乐。其实“棋”字为“木”字部,又岂能满足于塑胶制造,而广西的“飞马厂出品”除木制外,更加是七八十年代小朋友智力谋略的启蒙老师。
(以前的象棋、康乐棋、斗兽棋等,都是木制,可点击下列图片放大:)
其产品可略分为两大类:
由原木制作的棋子,刻入坑纹,涂上红绿两组油漆,纵然可能含铅,但是仍历久常新。印刷和做工精美的纸盒,上下开合,内层厚纸贴上外层彩色的封面,当年来说相信全是Handmade。唯随盒附有的纸棋盘,需要小心对折看管,多年来总是需要胶纸修补;但是纸盘夹木棋,总好过现在薄如禅绢的胶膜吧。
时代转变,又岂止棋盘。多年前那份充满艺术感的外盒,已经改由透明的塑胶盒取代,而当中的棋子,后期同样亦改为塑胶物料。再至近年,原本每只独立铸有图案文字的棋子已变为空心贴上贴纸,纵然表面颜色美轮美奂,但是与最初的木制感觉已南辕北辙。只要稍稍风吹草便动,棋子已东歪西倒,乐趣无踪。
充满香港特色 一鸡几味 六款棋
若然厌倦了翻棋,或想多人对战,还有同为港产的“六款棋”。这盒“Funny 6 Games ”内有“食鬼”、“赛车”、“动物”、“波子”、“火车”和“飞行”棋,结集于一个盒,外盒四四方方,盒面图案工整。向上揭开,尽见棋盘纸和各种颜色的塑胶棋子,各色棋子还被铸成一大排,需要自行扭开或用指甲钳剪下。
(一张棋纸,底面尽用,可以变出6款玩法的棋,可点击下列图片放大:)
本文节录自 《旧物情寻》
作者:冯俊键,坪石邨出生,70后土生土长香港人。先后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丶香港城市大学及卫道神学研究院。对玩具丶手机丶巴士丶相机丶电影及香港历史等具浓厚兴趣。多年来于报章《am730》撰写“情寻”系列专栏,藉分享收藏,鼓励珍惜丶细味和彼此尊重,与众同乐。
出版社:非凡出版
《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