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饿慎入】裹蒸粽、蚝油豆 蔡澜御用插画师怀旧食品讲童年
插画家苏美璐(Meilo So),看过蔡澜的文章,一定少不了苏美璐的插画。她将食物描画得色香味尽在眼前。
她到英国攻读艺术,并成为儿童绘本插画师。《纽约时报》曾赞誉她的插画“散发着光彩,色彩透过书页亮了起来,就像隔着彩色玻璃在看日出。”
她跟兄弟姐妹写下童年的食物回忆,由她加插绘图,活现士多、小贩、街头叫卖声、纸袋包装的集体回忆。
苏美璐的父亲是书法家,师承钱穆,于新亚书院任教历史,母亲何淑珍是父亲的学生。两年多前,苏美璐的父母得了重病,兄弟姊妹爱莫能助。家人提议,父母为家庭辛苦了大半生,不如一起写下童年回忆,两老看到也许觉得安慰,一生辛劳没有白费。
苏美璐就写道:“小时不学无术,爸爸骂我的口头禅是:剩系识得食,玩,睇、电视。这是我的童年生活。”大家的童年生活,也是如此。
吃饱饭,听到小贩叫卖声自然会肚饿起来。
中间的肥猪肉震下震下-裹蒸粽
在美善同道住时,傍晚时份常听到有人叫破喉咙大喊:裹蒸粽,有裹蒸粽。裹字拉得长长的,远远也听到。粽香远远都闻得到,很多时吃饱饭,听到小贩叫卖声自然又会肚饿起来。
昏暗的街道,奶白色的蒸气,热辣辣的粽。跑五层楼梯回家大家分享,妈妈见到蛋黄、粟子之类留给孩子吃。中间的肥猪肉震下震下,会被妈妈五马分尸埋葬在糯米堆里。
一粒放进口,剥皮拆骨细嚼,甘草味齿内回香,吃罢舔手指也有甜蜜味。
功效媲美香烟-𧐢油豆
由九龙城走向太子道会经过一间小士多,士多细,卖些香烟糖果,放一台冷冻着汽水的冰箱,再放张折台便没有多余空间。
入门当眼处放置了几个大玻璃樽,放李仔、芒果干、炸蚕豆、𧐢油豆,吃得最多的是𧐢油豆。𧐢油豆好吃在于少,像豉油鸡放底的十几颗,一多吃便热气口渴。一粒放进口,剥皮拆骨细嚼,甘草味齿内回香,吃罢舔手指也有甜蜜味。
记得一次成绩差,漫漫长路,拿成绩表回家时特意拖慢步伐,又在天桥底坐了一会,最后还是要面对现实,去士多如常买一包𧐢油豆,边行边以镇静神经,功效和香烟无异。
临终前的晚餐
一碟通常不够 试过狂吃四碟-豉油炒面
若可选择至钟情食品作为临终前的最后晚餐,徘徊一碗饭和一碟面之间,我会拣炒面。
不是酒楼的肉丝炒面,一团面炸得像个巢,淋上浆糊,难吃至极。我爱的是街边档的肉丝炒面,用几条韭菜和芽菜点缀,偶尔吃到猪油渣,是低本之作。久不久要用筷子拨动黐底,但不要祈求能吃到热腾腾的面,因为上层的面已凉。即时吃的话,老板娘就把牛油纸铺在小胶碟上,挟一著面,酱料自加;也可像肠粉般打包拿走。
我喜欢加大量甜酱和辣酱,又橙又红混在一起,吃得糊里糊涂,一碟通常不够,再吃多一碟,之后也不满足,已饱了但仍想再吃,到三碟之后没钱作罢。也试过狂吃四碟,面顶在胃里不上不落,又没水冲下,难受得很。
我也不晓得炒面好吃在何处,总之就是爱吃,想吃又不敢吃,一吃便不可收拾,像某些难解释的感情,千丝万缕,纠缠不清。
时想偷窥臭豆腐的真脸目,小贩总是神神秘秘。
像朶黄花在镬里翻腾- 臭豆腐
小时对外省人,或俗称外江佬情有独钟,肥肥哋大大只,和我不相伯仲,脸目开扬,年纪大了还保持个孩子相,看来天真无邪,那一口半咸半淡的广东话也可爱。
在太子道每日下午,都有一个外省人穿着底衫,用担杆挑着油卖臭豆腐,颈上挂着一块湿毛巾,像传统小贩,他久不久会拉大喉咙叫:“臭~ ~ ~刁刁刁 ~ ~ !!!”,谁闻到香味都自动来买。
在小贩行业来说,卖臭豆腐的人可算艺高人胆大,一镬滚油挑上背穿梳闹市之中,又常遇到不识货的人掩鼻鄙视,我以前最担心是下雨时油花四溅怎么办。
通常见到的臭豆腐已炸好,或像朶黄花在镬里翻腾,担子另一边有两个潄口盅放甜和辣酱,把扫一抺,即时吃的话可用竹签,放在唇边听到油吱吱喳喳的响,打包回家也可,但食趣大减,像吃豆卜而已。说臭豆腐好吃真的又不觉得,任何炸的东西下酱油都好吃。爱吃也许是好奇心作祟。时想偷窥臭豆腐的真脸目,外江佬总是神神秘秘,乘无人在附近时才炸豆腐,终于有一次看到放置酱油木架内一排排青黄色的豆腐,没有想像中恐怖,惊惊青青,英雄莫问出处。
小时不觉得砵仔糕好吃,像吃劳作堂用的浆糊,只加了几丁颗未熟透的红豆罢了。
像吃劳作堂用的浆糊──砵仔糕
香港曾经是殖民地,崇洋的心态也可从以中西糕点的分别略显一些。
记忆中,卖西饼的都是比较高级的地方,就算是平民茶餐厅,总算有瓦遮头;卖中式糕点的多是流动小贩,或街市内,或是跟卖元宝蜡烛的在一起供拜神用。
常见到的有我们叫砵仔糕车,此车无设计可言,一边用木砌成再僭建一个朦胧的玻璃柜,内里杂乱无章,放了一堆白色小碗和纸袋,也不知除了有砵仔糕,亦有白糖糕、芝麻卷、煎堆等售卖。小时不觉得砵仔糕好吃,像吃劳作堂用的浆糊,只加了几丁颗未熟透的红豆罢了。有次小贩一边做我的生意一边心不在焉,原来见到警察要走鬼,居然收了我的钱却没有给货便溜掉。
妈妈有时候会从街市买一堆糕点回家,我通常颇失望,形容是一堆,实在真的是一堆,所有糕品都黏在一起,难分难解,最痛恨是糕还黏到纸皮袋,真的像在吃小学生的劳作品。后来小贩改良用胶纸分隔开每块糕点,情况才有改善。
中式糕点如女子不中留 隔夜便干皮衰老
其实中式糕点适宜暖吃,有次巧合吃到早上刚蒸好不久的白糖砵仔糕,好吃至极,在胃中暖暖饱饱,十分舒服。如果西饼在刚出炉即吃,味道虽好,但整天会消化不良。可惜中式糕点如女子不中留,隔夜便干皮衰老。
不知何时,旧式糕点终修成正果可以登堂入室,记得在大屿山宝莲寺的小卖部,就列出各式糕点,小小一块:红豆糕、橙汁糕、马蹄糕、蔗汁糕、绿豆糕、芝麻糕、椰汁糕、眉豆糕、糯米糍,颜色夺目瑰丽,有些加了桂花、燕窝、杞子、龙眼肉,即贵气多了,我痛快的点了不同种类,把彩虹拌着一碗豆腐花。
本文节录自 《往食只能回味》
作者:苏美璐(Meilo So),香港出生,毕业于英国南部的布莱顿艺术学院( Brighton College of Art) 。现居于英国谢得兰群岛(Shetland Islands)。她为不少儿童绘本画插画,屡获殊荣,亦为蔡澜长期合作的插画师。
出版社:天地出版
《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