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旅游书】纽约客告诉你 令人难以承受的纽约真相
体验纽约一如啃食苹果,观光客通常只见了外皮的鲜艳红润,尝了果肉的甜美多汁;真是住在这座城市,一路啃到果核,才能领略这粒大苹果的甜中带酸,酸到甚至令人难以承受。
在纽约遇到华人店员可别急著说中文,不仅因为对方可能来自江南沿海各操不同方言腔调,开口讲中文有时反倒还陷自己于不利!
某次在中国城一家颇具名气的锅贴店,用中文点完餐结完帐后我一如往常退回发票,示意收银员替我丢掉,没想到坐柜台的大婶破口大骂:“你给我做啥?没这收据你怎么领锅贴啊?”是,她其实只想表达“你要有收据才能领餐”,但口气恶劣好像我欠她几百万。
又某次在中城一间知名上海馆子,友人和我吃完正餐用中文叫了一份两粒的芝麻汤圆收胃,没料到看似在那工作有几十载的老服务生居然表示两粒汤圆不好煮,点两份四粒汤圆才够开锅。真是岂有此理!大名鼎鼎的馆子厨房怎空不出个热锅煮两粒汤圆?
还有某次向西村一家川菜馆叫了几道菜,一中年外送员抵达时我客气地站在门口用中文迎接问好,并算好小费请他找零,结果他老兄嫌我吝啬满脸不爽,狮子大开口要更多小费,找钱时更鼻孔一撑连带回了个铿锵有力的“啧!”给我。
原以为在纽约和华人店员说中文能拉近彼此距离,但经过这三次教训后才发现此招不可行:中文一说对方确实会视我为“自己人”,但也因此所有礼节规矩皆可抛,反正我们讲的是民族情感,所以锅贴店的收银大婶回话时可以粗鲁嚣张,上海馆子的老服务生点餐时可以讨价还价,川菜馆的外送员找钱时可以趁机敲竹杠。
此外,语言有位阶性,纽约虽然有庞大华裔会说中文,但日常交谈大多宁愿讲比较“高级”的英文—可别小看那些破旧餐馆和洗衣店里的中国移民,一个个英文搞不好都比台湾大学生流利;英文不溜的则讲方言,带有政府统治人民色彩的“官话”反而成为第一甚至第二外语,非必要场合不会使用。
然而姑且不论移民背景,私以为今天不管是什么人种说什么语言,要立业一切就该按照规则来,尤其在纽约大家都是“外国人”,一样辛苦赚钱,没有谁应该从谁身上得到比较多。
无论如何,从此我在纽约遇到亚洲面孔不再猜测对方是否会说中文,一律使用英文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鸟气。
本文节录自《纽约学》
作者:黄致钧,台北人,纽约客。从小以艺术与空间感见长,大学主修写作批判的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后又取得量化实证的纽约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现替英国老牌杂志撰写研究报告维生。自许成为知识分子,以四海为家。
出版社:时报出版
《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