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斗恶龙系列的诞生

撰文: GEME编辑团队
出版:更新:

作者:薯仔炖肉盾 今天除了是史莱姆眼药水的发售日,其实亦是第一代《勇者斗恶龙》(Dragon Quest) 推出的日子,这款日本国民 RPG (角色扮演游戏) 系列不经不觉已经30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系列的原点,以及当中众多的小故事。

(封面图片:《勇者斗恶龙》游戏标志)

将西方 RPG 引进日本

1982年,福岛康博将手上的小型出版社转营为游戏开发公司,并将之命名为 Enix,当时他大概没想过公司有天会变成国际知名的游戏大厂 Square Enix。福岛举办了一个游戏程式设计比赛,并提供100万日元的奖金。当中的优胜者就有后来被称为“勇者斗恶龙之父”的堀井雄二。堀井胜出后加入了 Enix,后来到美国参加一场苹果的会议展览时,遇上了经典 RPG《巫术》(Wizardy),大受启发。

DQ 之父堀井雄二 (图片来源:careertrek)

当时电脑 RPG 的系统非常复杂,例如《巫术》就改写自桌上 RPG 《龙与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是少数硬派玩家的嗜好。堀井非常渴望将这种西式 RPG 引入日本,让玩家可以体验勇者冒险及成长的乐趣,但同时明白其复杂程度会吓退不少玩家,于是他决定制作一个可以让玩家轻松入门,即使用红白机的手掣也能轻易操作的 RPG,最后在1986年5月27日推出了初代的《勇者斗恶龙》。

第一代《勇者斗恶龙》的游戏封面 (图片来源:woodus)

另外两个灵魂:音乐与人设 

《勇者斗恶龙》的铁三角由初代开始一直合作至最新的第11代:堀井雄二负责编剧,椙山浩一负责音乐,鸟山明负责美术,是游戏业界长篇系列中的少数例子。

有玩过《勇者斗恶龙》系列的玩家相信都忘不了那首气势磅薄的开场曲,还有游戏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插曲和声效,这些乐章都出自于音乐人椙山浩一之手。椙山当年已是知名的电视业界作曲家,他曾寄过一份非常详尽的游戏建议给 Enix,这个名字亦被福岛一眼认出,并力邀他为《勇者斗恶龙》谱曲。椙山深明要在数秒内抓住听众的耳朵,凭著丰富的广告和电视音乐创作经验,他只用5分钟就写好了主题曲。《勇者斗恶龙》的音乐一直是重点,椙山之后亦亲自指挥及举办了多场与管弦乐团合作的游戏音乐会,被视为业界的先河。

剑与魔法世界的冒险与古典乐风配合得天衣无缝,每次听到都令人热血沸腾:

有了音乐当然要有匹配的美术,利用在漫画杂志《周刊少年JUMP》的人脉,堀井找来了漫画家鸟山明为《勇者斗恶龙》设计人物和怪兽。当时鸟山明已经凭《IQ博士》(阿拉蕾) 成为炙手可热的漫画家,而漫画《龙珠》也刚刚开始连载。事实证明这位漫画大师的造型功夫确实高明,鸟山明为《勇者斗恶龙》所设计的角色形象非常鲜明,各种怪物和英雄的性格跃然纸上,包括从喽啰一跃成为人气吉祥物的史莱姆。至于史莱姆的故事,我们改天再说。

鸟山明的人设令玩家印象深刻,右上角的蓝色小水滴就是史莱姆 (《勇者斗恶龙V 天空的新娘》宣传图片)

回到最初的冒险

《勇者斗恶龙》的勇者是谁?恶龙又在哪呢?让我们重温初代的故事。

很久以前一位称号为“罗德”的勇者击退了邪恶生物,为大地带来光明,更将光之珠交给了拉鲁斯国王,令冬天变短,大地遂得以繁荣发展。但一天龙王因学习咒文而堕落,开始率领怪物在大陆上肆虐,罗德出发讨伐龙王,后来却下落不明,世界又陷入黑暗之中。

初代美版的战斗画面,大战史莱姆!(图片来源:AqualungGameReviews YouTube http://bit.ly/2s6QzkK)

多年后初代主角终于登场了,他是罗德的后裔。玩家要控制主角救出被龙王掳走的公主,再找到龙王决一死战。在决战前,龙王会问玩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成为我的盟友,我将给予你一半的世界,你愿意吗?”回答“否”当然会进入战斗,但回答“是”的话,视乎版本而定,玩家可能会立即 Game Over,甚至会被删除存档。这个经典问题后来也被无数作品恶搞,而Square Enix 在2016年推出的作品《勇者斗恶龙 创世小玩家 阿雷夫加尔德复兴记》,便是以勇者真的答应了龙王共同统治世界作为故事的背景。

龙王诱惑勇者的一刻 (图片来源:AqualungGameReviews YouTube http://bit.ly/2s6TVo2)

《勇者斗恶龙》的首3代被称为“罗德三部曲”,故事时序上则是“3→1→2”,第3代的主角正是罗德。而4、5、6代虽然在故事上并无太大关连,但因为都有空中城堡,所以被玩家称为“天空三部曲”。后来各代作品的故事则各自独立发展。

影响深远的日式 RPG 机制

初代的游戏机制相对简单,玩家没有队友,所有战斗都是与怪物的一对一决斗。但整体上已奠定了系列的基础。

玩家需要到城镇与居民交谈,获得推进任务的线索。活动的范围基本上不受限制,但在大地图上移动会随机触发战斗,离开出生的城堡越远,怪物也越强大,玩家能够以此衡量路线是否正确。在战斗中可以运用“战斗”、“咒文”、“逃跑”和“道具”4个指令,将敌人的生命值扣至0便可以获胜。胜利后主角会获得金钱和经验值,金钱可以用来购买道具和更好的装备,经验值则可以令主角升级,增强能力以及习得新的咒文,以应付下一个难关。

《勇者斗恶龙 X 觉醒的五种族》是一款线上多人游戏 (官方宣传图片)

这些今天听起来理所当然的 RPG 元素,便是堀井雄二对“RPG 普及化”交出的答案,随著续作推出,《勇者斗恶龙》亦不断加添新元素,例如始于二代的队友及航海系统,以及三代开始出现的转职及性格系统。这些元素深深影响了日本的 RPG,也包括了日式 RPG 的另一祖宗《Final Fantasy》系列。

咒文与存档系统

《勇者斗恶龙》系列的咒文系统一向为玩家津津乐道,虽然初代只有10招咒文,但日版游戏中并不是使用“火球术”、“治疗”等字眼,而是自有一套语言系统。例如初级火球术叫做“美拉”,二级则变为“美拉米”,三级则变成“美拉佐玛”,而“莱丁”则是传说中只有勇者才能使用的雷电系魔法,其大范围攻击版本则是“基加丁”。当年各位玩家不懂日文,却还是熟记了各种招式。

有玩家集合了历代的美拉系咒文效果,施放咒文的声音瞬间勾起很多回忆:

由于初代推出时尚未有存档系统,所以找国王存档时,会得到一组20字的日文密码,玩家必须抄下这篇“复活咒文”,下次想读取进度时只需再次输入即可续关。但由于当年游戏的解像度不高,日文五十音的清浊音字母在画面上只有数个像素的差别,令不少玩家因为抄错一个字母而痛失进度,无法续关。

对不懂日文的玩家来说等如外星文字的复活咒文 (watatomo1104 YouTube http://bit.ly/2s13iX1)

国民 RPG 大家族

时至今日《勇者斗恶龙》的正统续作及衍生作品已达数十款,在所有主机,手机甚至街机上都可见其踪影。

除游戏外,《勇者斗恶龙》亦有动漫作品,香港人相当熟悉的《达尔大冒险》(勇者斗恶龙 达伊的大冒险) 便是其中之一 (集英社漫画封面)

除了本传的 RPG 外,《勇者斗恶龙》尚有多个系列,包括 Roguelike 游戏《不思议迷宫》、大富翁游戏《人生街道》、玩法类似 Pokémon 的 《勇者斗恶龙怪兽》、因太受欢迎而推出独立作品的《史莱姆》及无双玩法的《英雄集结》,甚至曾推出过类似 Minecraft 玩法的 《创世小玩家》,可谓包罗万有,总销量更超过7000万套。

庆祝30周年的最新作《勇者斗恶龙 XI》针对不同平台设计了两种 3D 画面及一种 2D 画面 (官方网页图片)

趁著《勇者斗恶龙》30周年,除了买眼药水和画册外,不妨回到原点,选一款你喜欢的作品,试试踏入这个迷人的冒险世界,又或者与同伴重温一下当年并肩作战,守护世界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