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文化的“狭义”与“广义”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不少舆论认为,香港如今在文化政策层面上的政策,过度侧重西方潮流及意识形态,而忽略了我们作为中华文明之中一个传承之地,应当发挥作用,将中国历史悠久的故事说好,从而把所保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潮流揉合。
以下,我们先从一个较为抽象的角度来剖析香港本土文化在“狭义”及“广义”两大层面上的呈现,再探讨为何理想的文化政策应当在这两环之间游走;这种“狭义”及“广义”本土文化之间的张力,对港人及国家14亿人口又有何好处?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助推、实验、推陈出新的根据点之一,香港在国家大局中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与此同时,作为国家一份子,香港没可能视自身为一个独立个体,或将香港文化以虚无主义的手法及形式描绘成一套反中乱港的论述。在此前提下,发展本土文化乃是以国为基、以家为主体的一个动态过程,发展及保育香港现有的本土文化,也是提升香港及国家整体软实力的关键一环。
从香港文化的独特性说起
就算只是从一个“狭义”的角度来说,香港本土文化也有其多姿多彩的一面。粤语流行曲在七、八十年代风魔全世界的华人圈子,让粤语在世界舞台上能占一席。无论是许冠杰充满草根色彩的创作、关正杰家喻户晓的戏剧主题歌,还是梅艳芳、张国荣等星味十足的实力派偶像,香港从来不缺能在国际平台上傲视群雄的天王巨星,以及脍炙人口的流行乐曲。香港导演、明星在影艺层面上的成就,从李小龙、王家卫等蜚声国际可见一斑。香港具备特有的时代性、摩登性,让我们与内地不少城市有所区别。与此同时,上一辈的香港文化代表不会忘记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更将中国传统美德融入我们的文化之中,从而也让我们与西方文化有根本性的对比。
回归以后,有人说,香港变成了一座文化沙漠,这种说法对默默耕耘的本土文化工作者来说,实在太不公平了。无论是乐坛还是文坛、媒体界还是演艺界,香港过去二十多年来不乏有心人、也不乏具备前瞻性的拔萃人士。时至今日,无论是线上剧场、小众音乐、或是独立电影人士,仍透过一套套倾力制作,尝试发掘香港价值,让香港人能擡起头来说:“这是我们家的文化,我们值得尊重它!”有个别声音也许认为这些文化表述“难登大雅之堂”,但从来大雅之堂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政治结构,没有任何客观事实可言。西方国家在过去百年以来常嘲笑我国文明,指其封建落后,然而难道西方所定义的“大雅之堂”,我们便要照办煮碗接受?当然不!同时,香港制定文化政策及架构的权贵们,也不应为了自以为的“政治正确”,而扼杀我们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语言。
当然,我们必须认清楚一点,香港并非是一座孤城,我们拥有的文化也远远超出单纯的“本土出产”。香港是一个海纳百川的交融之地,在过去逾一百五十年间,主要都充当华洋杂处的“中间地”角色。所以,若我们认定香港文化只能是以上的种种,那未免过度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也堵塞了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想像及国家的期望。香港本土文化的“广义”定义应当如此:我们将我们所继承了中华文化的正宗及分支,与西方在亚洲的文化变异结合,透过一个开放性社会实践模式,产出了香港独有的中西交合文明。
完整而多元的个体论述
从历史角度来说,香港最为正宗而纯粹的本土文化,实乃为自唐宋以后便扎根的岭南文化,包容着各种各样从中原南下的民族色彩,并具备香港大学陈志武教授所说的“海洋文化特征”——我们以贸易及营商为经济基础,以好客及开放思维为上层建筑,搭建出与中原主体农耕文明迥异的文化。
英殖时期为香港岭南文化注入不少新的元素,从而诞生了中西合壁的港式文化。香港人就是很擅长将不同国家及地域的生活与饮食引入,最终成为香港特色。举个例子,美国的速食文化影响全球,香港也因而出现了港式快餐店,成为市民日常饮食的一部份。印度的咖喱、欧洲贵族口味的食物,来到香港经历各式各样的变异后,成为别树一帜的香港饮食文化的一部份。回归祖国后,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大幅增加,饮食文化亦出现更新。过去香港以吃蛋挞饮奶茶闻名世界,现时诸如四川麻辣火锅、重庆鸡煲、上海生煎包等等,也是不少市民喜好的食物。这证明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乃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各地的连结相互影响。
由此可见,从“广义”层面来剖析,香港文化远不止我们本地出产的电影或音乐,也不只是单纯从外界“借回来”的皮钦(pidgin)混合体,而是一种根基稳固的思想模式,是一种能促进社会动态演变的生活态度。真正的香港文化精髓,乃是一种汇聚百川、自成一格的灵活,也是一种能让不同国籍的人士放下自身身份包袱,在这里安居的集体态度。香港文化讲究的从来便是无分你我或彼此——正如武侠小说家古龙笔下天机老人所言:“真正的武学巅峰,是要能妙渗造化,到无环无我,环我两忘,那才真的是无所不至,无坚不摧。”广义的香港文化,将本属于外地的转化成本地,再透过本土的文化过程及结构,繁衍出一套完整而多元的个体论述。
说得具体一点,香港文化与我国文化及世界各地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语言,有粤语、普通话,也有英文。我们的年轻人,(在新冠疫情爆发前)会在周末北上深圳喝喜茶,会去食谭仔并与“谭仔阿姐”们交谈,却也会对欧美等地流行歌手情有独钟。我们会承认粤曲为自身文化历史的一环,却也会视英式下午茶、意大利歌剧、现代艺术为香港文化一部份。
在广义与狭义之间游走
撇开政治,从一个纯粹讲究文化格局的角度来说,香港文化政策应当在“广义”及“狭义”这两环之间游走。没有了“广义”本港文化中所蕴含的包容价值观、游刃有余、八面玲珑,以及吸收各家各派精华的“吸星大法”,本土文化只能沦为内向、故步自封、难以与时代及世界格局并进的孤芳自赏。今时不同往日——往日的“狭义”文化可能充当世界舞台的领先旗杆及灯塔,但在我国崛起、东南亚及日韩等地的文化开始在世界各处普及以后,香港原先的比较性优势早已磨蚀,需要我们更积极地将各地精华及耀眼的一面借调过来,才能让我们继续维持国际软实力。
同样道理,若一味讲究“广义”的香港文化,而忽略了“狭义”本土文化的特定表征及呈现模式,则会令普遍港人对我城文化愈来愈陌生。我们固然必须将粤曲、儒家思想、中华悠长文明历史在香港发扬光大,但也必须维持香港既有的特色,如此才能让大家对我城产生、重塑归属感,也能让“香港故事”在世界舞台上延续下去。要知道,说好一个完整的“香港故事”,乃是为国家说好“中国故事”的第一步。连自己城市的故事也说不好,凭什么帮国家办事、为国家说好话?
文化共融是香港的特色,却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时常捍卫的理想价值。回归以后,随着香港与内地交流的程度愈来愈紧密,除饮食文化外,我城其他的生活模式也开始出现了变化。这些的转变有人认为是偶然的,但亦有人认为是陆港融合理所当然的过程。对于这些改变的“必然”性,并非人人皆愿意接受。近年社会上有不少人对特区政府的文化政策及整体管治取态持一种不满或抗拒的态度,其中一项因素是他们认为香港的文化正逐渐失去,而似乎特区政府亦未能展现出勇气去捍卫大家生活的模式与习性。
举例说,现时网络上不时出现一句话:“要消灭一个文化,先消灭他的语言。”特区政府鼓励以“普教中”教授中文课程,有部份市民便直接认为这是消灭广东话的开端。教育局曾于2014年《“两文三语”正面睇》的声明中指出广东话是“一种不是法定语言的中国方言”,2018年教育局又再次发生了“粤语非母语”言论,更导致部份香港市民主观认为特区政府或中央似乎试图将本地文化转化并取缔。
正视香港与国家关系基础
从以上的广义文化分析框架来说,过去二十多年,在国家对香港经济及社会层面的支持、内地与香港的有机交流等过程中,香港文化趋向接纳并采纳更多内地的文化标志及套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政治现实仍须我们重视:社会上确实存在不少声音表示自身的生活文化正被陆港融合所影响,若我们无法有效疏理这种不安的情绪,文化结合就无法形成,更只会逐渐产生出对抗思维。
过去十年间,本港政坛冒生一种极端本土思维,硬要将香港本土文化(他们心目中的“狭义”文化)与国家文化推上一个不必要的对立面。个别政客、政党、有势力团体故意将本地固有文化打造为他们口中的香港“最后一道防线”,将它粗疏地等同于我们“唯有的核心价值”,鼓吹市民努力守护,并故意矮化及妖魔化内地文化为次级文明。为何没有人说香港市民要学英文是摧毁香港原有的岭南文明?也许英国管治香港的早期有这些抗拒的情况,但在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中,香港市民成功将两种语言结合,形成市民如今能够随口说几句英语这种现象。虽然英语流行通用,但相信没有人因此不懂说广东话吧!
香港已回归了二十四年,了解内地文化,学习普通话与国内市民交流,属应有之义,不应排斥,甚至被蓄意矮化。这本是简单的道理,但现实是,特区政府未能让大众感受到它欲积极寻求内地与香港文化共存的解决方法,而似乎只会呼吁市民以“包容”和稀泥双方的矛盾(甚至自2019年社会骚乱之后,连这些语调也省略了)。这些“包容”式的呼吁没有对症下药,最终令部份市民产生抵制内地人及文化的意识,更为过去数场社会骚乱提供了燃料及配套,甚至将反中乱港的思潮以所谓的“文化论述”合理化。
尽管现在的政治气氛已不容许激进派在体制中生存,但其支持者却不会轻易地改变对执政者不满的心态。当权者及在位者必须检讨总结社会出现撕裂的原因,除了解决我城最为根本的房屋及居住尊严问题以外,特区政府更应拿出勇气,展示尊重及保护本地生活文化与习惯的决心,以免别有用心的媒体及政客用其作政治操弄及渲染,煽动市民去持续反对特区政府。当自身文化获得尊重后,市民也会有更多空间去聆听及接受其他的文化,以及将自身的“狭义”文化有机演变成海纳百川的“广义”文化。
国家给予香港的“一国两制”,就是让香港展视独特的一面,让我们能透过香港独有的“广义”文化价值观,将海内外的传统及文化传承,推动实验创新。有人曾担忧香港融入大湾区后会失去自我身份,令香港文化消逝在历史洪流之中。这种说法一来未免过度悲观,二来也反映了对国家政策及方针的根本性误解、曲解。文化之间的互相结合及相互影响,能让文化工作者在各自的部份寻找其优良的细胞。我们相信,若政府愿意深化及保留香港历史上和现有的特色,让内地同胞感受到香港的活力,也必定会让大湾区的发展渗入我城独有的国际性特色。
下期,我们将会更深入地探讨,究竟如何能透过具体而有机的官民合作,发展香港本土文化。
石中坚
一群对香港未来抱有希望的90后,相信香港必须自身从根本上改善管治,才能在环球政治中及中国崛起下,维持其独一无二的地位,让“一国两制”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