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2023|只谈复苏、不谈分配?

撰文: 黄舜炀
出版:更新: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于2月22日发布,正如外界预料,因应疫情重创本港经济,库房收入不似预期、财赤过千亿,政府决定“减糖”。雨露均沾的消费券减半,中产阶层税务宽免大幅“缩水”,对深受疫情重创的基层市民的支援,也只有一次性的生活津贴、电费津贴为针对性措施。基层市民叫苦连天,惟通篇“预算”只字不提“精准扶贫”,亦未见详实的中长期扶贫方案。到底,政府现时的财富分配逻辑和手段是什么?

陈茂波宣读《财政预算案》,正如外界预料,政府因应疫情重创本港经济、过千亿财赤之下减糖。( 卢翊铭摄)

“小政府”已成过去?

“全力拼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素。”预算案开门见山,道出政府要以发展经济来增加收入为目标,以抵御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并促进社会经济复苏。持续了三年的疫情迫使政府投放大量资源抗疫,与此同时,税收减少及卖地收入大减,政府预算2022/23年度财政赤字达1398亿元,财政储备跌至8173亿,相当于政府12个月开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称,他所制订的这份赤字预算,超过80%是用在市民和中小企身上,冀能在力所能及之处,照顾有需要的市民,加固经济复苏动力。

理大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社会科学、人文及设计学部讲师李峻嵘在《明报》撰文,以同样是推动疫后复苏的2004年财政预算案作比较,指时任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将焦点放在“先节流、后开源”——削减公务编制、承诺将公共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20%或以下;探讨新的私有化计划,研究开征销售税——以应对经济萧条。而今年的财政预算案,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却明言“节流是必须,开源更重要”,没有提出节省经常开支的措施,反而交出一份“赤字预算”。此番转变,印证了“小政府”已成过去。

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于2004年“沙士”后的首份财政预算案,提出“先节流、后开源”。(路透社)

扛着1400亿元的财政赤字,陈茂波反而延续疫情期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量力而为”下坚持派糖,投放不少的资源创科等产业发展,促进香港迈向《十四五规划》的八大中心定位——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以及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纵然预算案“收油少甜”——往年1万元的消费券减半;一次性津贴如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宽减上限由1万元降至6000元、差饷宽减只剩两季上限1000元、综援及长者生活津贴等额外发放多半个月,但政府明白在疫情复苏之初,不少基层市民和中小企业需要支援,才能走出窘困。这种财政观无疑值得肯定。

预算案“收油少甜”,往年1万元的消费券减半;一次性津贴如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宽减上限由1万元降至6000元、差饷宽减只剩两季上限1000元。(卢翊铭摄)

仍是“涓滴效应”

然而,政府的财政分配仍然停留在一次性津贴和退税措施上,不提“精准扶贫”,更缺乏中长期的扶贫方案,以“高质量发展、改善市民生活素质”的标语,隐含的是“涓滴效应”的老调。

无可否认,陈茂波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多元经济,尝试破除产业单一的痼疾,如果新兴产业逢勃发展,向上流动的阶梯或会重现。问题是,当市场的“饼”做大了,把饼“收集”和“分配”给基层市民的工具仍然不足——税基和税种除去新设的累进差饷制度、提高的烟税和五年120亿的额外博彩税外,仍倚重于土地相关收入、薪俸税、利得税和极低的股票印花税;分配工具更只有恒常现金项目,包括综援、长者生活津贴、伤残津贴等等,以及财政预算案每年派发一次的“非恒常现金项目”(俗称“派糖”),包括一次性现金补助、税务宽免、消费券等等。

众所周知,差饷及税务宽减措施对基层市民的帮助有限。根据税务局2021/22年报,全港逾180万纳税人,有约51%人年收入介乎13.2万至40万元(月入1.1万至3.3万),他们每年薪俸税平均税款为35元至2694元,根本无法享受到6000元的税务宽免,和2022年、2021年的1万元宽免金额。差饷宽免更只能惠及“有楼阶层”。根据政府资料,截至2020年3月31日,2019/20年度以个人名义全权及联权或分权拥有物业的人数中,本港共有165万人拥有一个物业,有45.5万人有多于1个物业。若按全港约747万人计算,全港有七成人并无物业,只有三成人能够受惠。立法会秘书处曾有报告显示,当局在2007至2017年间合共推出3200亿元“一次性纾困措施”,当中有64%金额由纳税人获得,但针对基层的款项只有16%。这明显倾向中产和富人,有违分配正义。

本港去年贫穷人口达165.3万,贫穷率达23.6%,较前年增加16.2万人,创自2009年有纪录以来新高。(资料图片)

政府需要做好“二次分配”,按照兼顾公平和效率、侧重公平原则,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分配财产,实现“能者多付”,减轻市民负担、提高生活质素。面对《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中政策介入前的165.3万贫穷人口,政府更须做到“精准扶贫”,重新界定贫穷人口,思考适宜扶贫的方式,只以“恒常现金项目”、“非恒常现金项目”和非现金福利项目如公屋、幼稚园及幼儿中心学费减免计划等措施,也只是帮助基层市民仅仅越过贫穷线,他们的生活仍然离贫穷不远。可是,今年的预算案通篇不提“精准扶贫”,亦缺乏中长短的扶贫方案,那到头来基层市民受惠于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方式,就只有等待“饼”从富人指隙中缓缓滴下。

当务之急,政府应该增加系统性的分配工具,包括依据税务公义原则扩阔税基,如设置股票资产增值税、遗产税和社会保险费等直接税项,同时设立最低生活工资——在基本的生活开支之上,提供一定金钱供应急和储蓄之用,以及设立全民退休保障,让辛劳工作了一辈子的市民有尊严地安享晚年,而不是到了垂暮之年仍然为口奔波,在贫穷中勉强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