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营牙医短缺|政府坚持私营主导 基层长者形同“无牙老苦”

撰文: 李淑瑶
出版:更新:

香港拥有世界第一的牙医学院,但合共只有2,817名牙医,而且逾8成都在私营市场执业,不少基层长者长期承受无牙、烂牙之苦。立法会早前(1月11日)通过由民建联陈恒镔提出的“全面检视、完善本港牙科服务制度及人手需要”无约束力议案,而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回应时强调,“公私营失衡,很难靠公营医疗用金钱与私营竞争”,但会把口腔健康作为基层医疗的一部份,制订可行方案。关注公私医疗不均的工联会社区干事刘学廉认为,问题根源在于牙医人手严重短缺,促请政府制订 “十年牙科发展策略 ”,为市民提供基本、适切及优质的牙科护理服务。

立法会议员议案政策分析系列

多个组织曾向政府要求增加公营牙科医疗名额。(资料图片)

公营供不应求
基层通宵轮筹

据香港牙医管理委员会,现时本港有2,506名居港普通科牙医,及311名专科牙医,即平均每1万市民只有约3.7名牙医,远远落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所显示,一般工业化国家10000:5的人口与牙医比例。截至2022年7月1日,卫生署共有312名牙医职系人员——也就是说,只有约1成牙医是在公营机构执业。不过,由于本港公营医疗系统未有完全纳入牙科,目前39间政府牙科诊所主要是为公务员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当中只有11间可为公众提供止痛及脱牙的紧急牙科服务,可见基层资源少之又少。

在“全面检视、完善本港牙科服务制度及人手需要”议案辩论上,医务卫生局长卢宠茂回应时表示,现时政府牙医有近70个空缺。公营服务供不应求,而且分布不均,基层往往需要跨区睇牙:122万人口的港岛,只有一间提供街症服务的牙医诊所;九龙有227万市民,却只有观塘及红磡两间。除此之外,大部分诊所一星期只开放一至两天的上午时段予公众,每次派32至84张筹,难怪大批市民包括长者总要通宵等候,饱受风吹雨打。

卫生署为避免求诊人士通宵排队,曾于去年9月在6间提供牙科街症服务的诊所推行“初步登记”安排:由当天凌晨零时开始,求诊人士只要登记个人资料并核实身份后就可离开诊所,至上午再返回诊所正式取筹。有关安排令人哭笑不得,工联会黄大仙区慈云山社区干事刘学廉向《香港01》记者指出:“你(政府)怎么可能叫一个独居长者凌晨12点去取筹?加上现时天气寒冷,慈云山交通又不便利,(长者)回来睡个觉,一大早又要出发去看诊,情况实在不理想。”至于其他没有“初步登记”安排的诊所,有其他区议员反应,仍然有不少市民凌晨时分抵达社区综合大楼地下门外,等候至早上派筹。

大部分政府牙科诊所一星期只开放一至两天的上午时段予公众,每次派32至84张筹,供不应求。(来源:卫生署网页)

私营费用高昂
长者延迟求诊

“我们要强调,公私营失衡,很难靠公营医疗用金钱与私营竞争。”在会议上,卢宠茂承认公私资源不均,也认同多位议员提出的牙科“专款专用”医疗券建议,以鼓励长者及早关注牙科保健,“好像一辆车能定期做维修,就不用等待它坏掉或甚至撞车。”

特首李家超已于《施政报告2022》宣布,把长者医疗券由每年2,000元增加至2,500元。长者可以借此到私营的牙科服务中心,进行牙科检查、洗牙、脱牙及补牙等。不过,刘学廉认为,私营诊所价格高昂,单是洗牙就要700至800元,复杂一点例如配戴活动胶牙已要4,000元起跳,植牙更是动辄数万元,远超基层负担,而区区医疗券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很多长者除非痛得忍无可忍,否则情愿将医疗券花在其他用途。

无可否认,特区政府不是完全没有为基层长者提供用于牙科服务的金额资助,甚至可谓五花八门,但有关措施不时被批评未能到位。以政府于2012年推出由关爱基金拨款的“长者牙科服务资助”项目为,为合资格长者免费提供一次镶活动假牙和其他相关服务。刘学廉观察到,主要有两类长者会参与有关项目,但服务效果并不理想:一类是一到65岁就使用唯一一次配额,以致几年后牙齿旧病复发或是有其他问题,就不能再使用;另一类长者则十分节俭,等到牙齿严重蛀蚀才使用配额,但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事实上,不少基层长者大多缺乏牙科护理意识和服务资讯。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及香港老人权益联盟于2021年发表的《基层长者口腔健康调查报告》显示,76%合资格长者未曾使用“关爱基金”的牙科服务资助;而当中约两成受访者指是因为基金只能申请一次,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亦有24%受访长者称,不知道或不懂得如何申请。此外,卫生署2011年发表《口腔健康调查》,发现少于半数的非居于院舍长者在出现口腔症状时曾向牙科医生求诊;即使症状是严重牙痛至影响睡眠,也只有40%长者向牙科医生求诊;如果症状是较轻微,例如口臭和牙龈出血,更有逾95%长者会延迟寻求专业牙科治疗。

黄大仙区慈云山社区干事刘学廉表示长者医疗券计划,不过是杯水车薪,不足以让基层长者负担起高昂的牙医费。(罗君豪摄)

坚持私营主导
如何治标治本

为满足市民对公营牙科服务的殷切需求,多名议员建议政府引入非本地牙医、培训牙科治疗师、增加牙医学位等。刘学廉也认为,只有当人手充足,私营价格才会下降。

对此,卢宠茂回应指:“要增加服务量,我们必须不只两条腿走路,要多条腿走路,几只脚一起走,越多越好,要多管齐下。”首先,教资会每年资助的牙科学士学位,将由80名增加至90个,即未来五年将有400位新晋牙医投入服务;其次,牙科研究院将会增加10个名额,以培训更多牙科专科医生;再次,当局正研究引入非本地培训牙医,预计今年内向立法会提出立法建议;第四,考虑规定刚毕业及非本地培训医生在公营医院服务一定年期;最后,加强培训辅助牙科医疗人员,包括牙科治疗师和牙齿卫生员。

不过,当局仍然无意把牙科纳入公营医疗系统。卢宠茂只是重申,牙科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鼓励市民预防牙患,而非投入大量资源提供免费牙科服务。例如透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口腔卫生及健康的关注,为本港的学童提供牙科保健,扩大“长者牙科外展服务计划”以为居于安老院舍等场所的长者提供免费口腔检查及牙齿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