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香港有能力再工业化吗?
香港特区政府提倡“再工业化”,利用香港在科研、设计和知识产权保障的稳固地位,通过创新科技,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工业4.0”智慧生产工序等,简化流程,在本地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
政府提出的政策方向,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都是顺着全世界的潮流在做。但是,香港再工业化的特色和重点应该是什么呢?我看了很多的政府文件,似乎没有具体的论述,只是说明有很多不同的计划可以让市民申请。
工业化有几个模式,一个是像韩国日本走的路线,由大型生产商带动,下面有不同中小型生产商配合。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吸收了日本、韩国和德国的模式,“Made in china”是集合全世界不同先进工业国家的工业政策而产生的。
香港可以做什么呢?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做了。香港社会根本没有培养工业人才的气氛。香港的大学不培养工业相关的人才,只培养了很多地产金融相关的人。香港商学院很多,但是学习技能的课程大量萎缩,工程相关的大量萎缩。研究院里面从事科研的学生很多都是来自内地,香港的学生缺乏进行相关研究的风气。这是香港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累积了二十多年。
香港传统的工业家也在转型搞地产,做得好的工业则全部移师内地。以香港的食品为例。李锦记、维他奶,它们的厂房都是在国内而不是在香港。香港的再工业化政策是否应该先吸引现在仍然在做工业的工业家回来香港投资开发呢?
香港地产产业蓬勃是官商合作的结果。官商交往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官商合作能够制造产业效益。若果香港政府能以发展地产金融的模式去推动香港工业,相信便会有一些效果。可惜香港政府把“再工业化”变成一系列“再工业化活动”,推出“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让市民申请。填几百页的表格就能够造成工业生产效益吗?
香港应该怎样发展再工业化?首先政府应该先和现在仍然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业家商量,如何协助他们回来香港推动工业。现在全世界的再工业模式是先融资再发展,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也可以发挥作用。
地产赚钱实在太容易太快。结果是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发展工业。工业是非常头脑密集的,需要大量人才及非常强的组织能力才能成功。香港盛行一盘散沙的个人主义,弥漫任性的社会风气,要营造一个团队去推动再工业化实在困难。这也是地产经济成功的后果。地产和金融经济对人才并不重视。像纸巾一样用完即弃,而且它们需要的人才不需要很有深度。
办工业最重要的是一是投资的“钱财”,二是“人才”。两者缺一不可。香港有很多钱财,但没有足够的人才。要推再工业化,必须要有足够的技工人才,但香港的技工教育已经完全学位化、学术化。学术并不是问题,但有学术而没有技术,如何能够产生工业呢?
再工业化在香港真的是一个迷思,它的目的是什么呢?看看河套区工业园这些地方,它用来做什么产业呢?能够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呢?香港若果要推动再工业化,首先应该先在土地空间上放宽限制,不要用现在科技园那种“三年便赶你走”的模式,而是提供能够让一些中小型生产商做好自身发展发展的模式。做些深度研究便可发现,香港近年出现一些非常有趣的音响、科技、创科有关的中小型生产商,出产了不少有趣的产品。大专院校应该全面开放和这些中小公司合作,不要再“玩排名”。可以只让港大、中大和科大这三大院校竞逐排名,其他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结合推动研发生产,边学边做。香港的大学现在变成了一个十分奇怪的“论文乐园”,和现实生活没有关系。
现在的再工业化,政府花了大堆金钱去进行基建兴建,会有什么作用呢?再工业化的定位,是家电还是汽车,还是其他东西?早在十年前香港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电动车委员会,发展电动车。但发展到今天,香港的电动车模式是怎样?香港政府会否和马斯克合作,在香港创建一个电动车发展平台呢?理工大学和科技大学都有做电动车研究,他们研究的成果为什么不可以用来实践呢?西九文化区也说要在区内推动电动车交通,但是如今推动了什么呢?
要推动再工业化,职业训练局(VTC)过要改变目前这种所谓学术化的情况,让很多公司直接参与职训局的培训及实践工作。以前职训局很多课程都是三年制,现在浓缩成两年制,是否应该考虑把课程变成“2+2”?两年学校两年实习,并和相关的技术公司合作。
香港其实面对很多技术人员萎缩的危机︰修理汽车、修理电梯、修理电工,各式各样的员工平均岁数差不多都五十多岁,出现“乐龄化”的现象。现在若不急起直追,培养更多技术人才,香港未来就会是一个没有技术人才的地方,如此又如何发展工业呢?改革职训局,改革大学,才能够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业化基础,并且要利用大湾区的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再工业化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让年轻人创业就业。这才是正道。
胡恩威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