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名称不正确的郊野公园边陲土地
名不正则言不顺,前特首梁振英提出“郊野公园边陲土地”这个词汇,引起很大的争议。一提到“郊野公园”这四个字,便会马上引起社会很大的反应,认为会把郊野公园拿走,那么,设计“郊野公园边陲土地”这个词的时候,背后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呢?令人觉得其目的是为了把郊野公园非郊野化,全部土地拿出来做地产项目做豪宅。
过往二十五年,当香港政府说土地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交代清楚政府拥有多少土地?有什么型别的土地。其实梁振英提出利用郊野公园边陲土地解决香港房屋问题,这个说法动机良好。可惜看看政府的纪录,每逢有关“郊野”两个字,例如近年来基本上所有大型的所谓乡郊用地,都会变成过万呎的豪宅,有多少用来兴建公屋居屋?似乎数量不多。所以当政府说用“郊野公园边陲土地”这八个字的时候,便会令大家觉得这又是一个政府用借口把土地变成豪宅的阴谋。
要破解这个阴谋论,我觉得不应该再用“郊野公园边陲土地”这八个字,而应该明白说政府目前的土地资源有多少,即要有“土地资源大数据”。郊野公园边陲土地指的不是边陲,刘炳章先生接受电视台访问时解释得很清楚,他支持的郊野公园边陲土地是指那些附近已经有基本交通建设的土地,土地拥有权也是在政府手上,能较快地推动兴建房屋。这个说法十分正确。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政府要列出一个全香港的土地清单,什么土地是交通便捷及符合刘炳章先生提出的条件。并应该将土地分级,列明哪些适合兴建房屋,哪些政府已经可以直接操控?要有时间表,要有系统地做一个土地大数据。
一说郊野公园边陲土地,涉及的范围太过庞大,而且会引起公众疑虑,以为会把土地蚕食,所以郊野公园边陲土地的称法应该放弃,可以改称为“政府可用作兴建房屋的土地”。这些土地有一些可能在郊野公园边陲位置,有一些可能在市区里面,有一些可能是在其他适当的地方。
香港的房屋观念经常以服务中环、金钟、湾仔等核心地带,要有港铁互联网,才是房屋资源。但是若果香港要推动农业发展,有一些绿色生活模式,郊野公园是可以开发的,像日本、台湾一样,创建有一个模式去做。
以上的做法数量不能太少,如果只是杯水车薪,当然不能解决目前二十多万户轮候公屋的情况。所以第一个任务是寻找土地兴建中转屋;第二,像刘炳章先生建议,列出一系列符合三个条件——交通、土地拥有权和基建配套的土地清单。2018年的“土地大辩论”只是“地产大辩论”,是用地产的角度去讨论土地问题,今天应该用土地资源的角度讨论土地问题。
政府要做出一个土地大数据,交代例如有一些团体研究的棕地问题。土地资源的问题是否由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统领?设定土地大数据。土地注册处是否有足够能力去执行?还是规划署?地政总署?土地注册处和地政总署是否应该合并?甚至应该和规划署三合为一,才能真正有系统的资源去规划土地。现在规划还规划,地契的使用功能由地政总署决定,只会让现在这种“甩头甩骨”式的讨论没有结果。
我相信梁振英当年提出郊里公园边陲土地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更加珍惜土地资源,背后的目的是解决房屋问题。借用邓小平那句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能够解决土地问题就是好猫。放下“郊野公园边陲土地”这个包袱,改以“政府可用作兴建房屋的土地”为定位,那么包含的土地发展模式可能会更多,而且不会让一些人有机会转移视线,引导市民错误认为政府准备把郊野公园变成豪宅乐园。
胡恩威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